编者按:弦歌不辍,风雨历练,纺大甲子,薪火相传。今年10月18日,纺大将迎来创新发展暨办学60周年纪念大会。
60周年校庆在武汉纺织大学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纺大将以“崇真尚美六十载 经天纬地百年梦”为主题,以“校史、校友、校貌”为主线,讲述“崇真尚美”纺大故事,传递“自强不息 经天纬地”纺大精神,展示波澜壮阔的纺大改革发展成果。
如今,校庆大幕已拉开,金色秋季同欢唱,万千师生庆丰收。为进一步营造浓郁的校庆文化氛围,学校新闻网推出《纺大甲子》60个关键词解读纺大专栏,专栏将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国际合作、党建思政、服务社会、校园文化八个方面,选取60个颇具典型性、代表性的词语和事件,以此为线索,为读者提供一个快捷了解纺大历史传统、文化气象、精神魅力,尤其是办学50年至今纺大发展变化的窗口。
筚路蓝缕,先贤创业流芳韵;甲子传承,几番迁移岁月稠。60载沧桑巨变,纺大始终与时代脉搏同起伏,与民族纺织业发展共沉浮,我们仿佛可以听到这所特色鲜明高等学府风雨兼程的厚重回音,我们分明可以看到一代又一代纺大人薪火相传的壮丽景观。因时间有限、认知有限,有关纺大精神、历史记忆等相关文献不可胜数,选取内容难免以偏概全,望读者诸君指正。
22、“徐氏如意纺”
2010年,我校徐卫林教授与山东如意集团合作研发的“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即“徐氏如意纺”)荣获国家科学进步一等奖,该技术创造了棉纺500英支、毛纺500公支的崭新世界纪录,同时实现了我校国家奖的突破,也是湖北省省属高校中唯一拥有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院校。时任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的杜钰洲盛赞该技术“是我国纺织技术发展站在了世界前沿”。
23、金顶奖
中国服装设计金顶奖由中国服装协会、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于1997年创办,是中国时装设计最高奖,被誉为中国时尚界“奥斯卡奖”。2016年,我校服装学院副教授刘勇在中国国际时装周上斩获“金顶奖”。刘勇凭借着坚韧与努力学习换来丰厚的回报,他在个人简历上不断刷新自己的成绩:1996年荣获深圳服装博览会“鄂尔多斯”杯时装设计大赛一等奖、1997年被评为深圳十佳时装设计师、两次获得“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称号、2010年获中国国际时装周最佳女装设计师提名、2014年被评为中国时尚大奖年度“最佳男装设计师”等等荣誉,刘勇坚持学习,不断创新求变最终荣登“金顶”。近几年,我校涌现出了黄李勇、朱雯、孙菊香、刘勇、乔丹等一批优秀专业教师,他们持续在中国国际时装周以“武汉纺织大学服装设计专业教师”身份发布时装秀,作品获得专业及行业领域一致好评,并荣获当年“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称号。目前学校已累计有5位全国十佳设计师、1位金顶奖设计师,在全国高校很少见,享有“北服南纺”的美誉。
24、高层次科研平台
学校目前已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型科研平台建设结构体系,这些平台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现拥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各1个,省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以及其他省市级重点研究基地21个。为进一步加强平台管理,促进平台内涵式发展,我校已根据平台的层次、性质、归属安排运行经费,以调动平台科研人员积极性及平台实体化运行发展。
25、世界纺织大会
素有“纺织业奥运会”美誉的世界纺织大会拥有百年历史,有上百国家加盟,是全球纺织科技界和产业界最具影响的盛会。我校凭借学科优势以及深度契合大会发展宗旨的申报方案,在与美国、波兰等众多竞争对手激烈角逐中脱颖而出,最终赢得了第89届大会的主办权。2014年11月3日-6日,我校承办的第89届世界纺织大会在武汉隆重举行。本届大会主题为“从纤维到服装的纺织创新”,具体包括纺织品的设计与创新、纺织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当下受到广泛关注的智能纺织品与可穿戴技术等13项会议议题。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及地区、国内纺织产业界、学术界及咨询机构的300多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论纺织发展。世界纺织大会的举办开拓了我校国际合作的新局面,加强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充分展示了纺大形象。
26、校地研究院
校地共建研究院是提高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连接科技与经济发展的主要桥梁与纽带,也是实现“政产学研用”的一种有效途径。学校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紧密结合地方纺织服装优势产业,以区域需求为导向,与地方政府共建校地研究院,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地方经济转型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实现了学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职能。近年来,学校产学研工作稳步提升,校地校企合作规模日益扩大,合作的企业遍布全国2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以及省内80%以上的地市区。截止2018年,已建成高密研究院、沭阳经济开发区智能制造研究院、安庆技术转移中心、迎江研究院等近10家研究院。
27、杰青突破
2013年,我校徐卫林教授获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天然蛋白质纤维与再生”,获得200万的资助经费,实现了湖北省省属高校杰青项目零的突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基金的金额上,还因为这项基金有着非常严格的评审制度,能够获得这项基金资助,就意味着申请者的学术水平得到了同行的承认。
28、教育部创新团队
_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是教育部最高层次的人才项目,2004年6月正式启动,旨在加强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吸引、遴选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形成一批优秀创新团队,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支持高等学校聘任_。
2013年,我校_***教授带领的“生物质纤维先进纺纱织造及其清洁生产”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资助金额达300万元。团队在纳米纤维技术、新型纺纱技术、天然纤维性能等前沿领域开展研究。团队建设的全面布局标志着学校学科建设开启了新征程。
29、“给烟囱戴口罩”
2017年7月,我校材料学院教授王桦、王罗新科研团队历时8年研发出“为烟囱戴口罩”专利《一种聚苯硫醚复合滤料的制备方法》,以1000万元转让应城市天润产业用布有限责任公司投产。“给烟囱戴口罩”项目所研发的新型“布袋子”,可广泛应用于冶金、热电、水泥、垃圾焚烧等高温尾气粉尘处理。在产业化后,将有助于从源头减少工矿企业粉尘排放,实现清洁生产,助力解决雾霾污染,为我国大气环境保护作出重大贡献。它的出现,既带来了整个滤料行业过滤效果的技术革新,也为环保、新能源等领域带来了一场新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