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弦歌不辍,风雨历练,纺大甲子,薪火相传。今年10月18日,纺大将迎来创新发展暨办学60周年纪念大会。
60周年校庆在武汉纺织大学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纺大将以“崇真尚美六十载 经天纬地百年梦”为主题,以“校史、校友、校貌”为主线,讲述“崇真尚美”纺大故事,传递“自强不息 经天纬地”纺大精神,展示波澜壮阔的纺大改革发展成果。
如今,校庆大幕已拉开,金色秋季同欢唱,万千师生庆丰收。为进一步营造浓郁的校庆文化氛围,学校新闻网推出《纺大甲子》60个关键词解读纺大专栏,专栏将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国际合作、党建思政、服务社会、校园文化八个方面,选取60个颇具典型性、代表性的词语和事件,以此为线索,为读者提供一个快捷了解纺大历史传统、文化气象、精神魅力,尤其是办学50年至今纺大发展变化的窗口。
筚路蓝缕,先贤创业流芳韵;甲子传承,几番迁移岁月稠。60载沧桑巨变,纺大始终与时代脉搏同起伏,与民族纺织业发展共沉浮,我们仿佛可以听到这所特色鲜明高等学府风雨兼程的厚重回音,我们分明可以看到一代又一代纺大人薪火相传的壮丽景观。因时间有限、认知有限,有关纺大精神、历史记忆等相关文献不可胜数,选取内容难免以偏概全,望读者诸君指正。
7、小“211”
2012年学校成功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跻身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中西部100所地方高校行列。中央预算投入1亿元,用于学校硬件建设和软件提升。使用该“工程”所获得的国家财政拨款建设的“综合实验与实训”大楼已于2017年12月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该项目以改善实践教学条件为切入点,以促进“专业嵌入产业链、产业哺育专业群”,大力培养适应行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的,对强化内涵发展,提高办学质量,促进学校事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8、国家教学成果奖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由国务院于1989年创办的国家级奖励,每4年评选一次,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评奖成果充分展现了重视教学建设、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代表了目前我国教育教学工作的最高水平。武汉纺织大学以“本科教学质量工程”为抓手,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获批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009年,方文波教授主持的“基于智能教学平台的线性代数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实现了我校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的历史性突破。2014年,黄运平教授主持的“纺织行业大学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综合改革与实践”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9、卓越计划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国家教育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我校“卓越计划”以教学改革试点班为载体,实行“3+1”、“1.5+1.5+1”、“2+2”等企业参与的多元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校企协同联合培养工程类人才。自2011年我校申报并获批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以来,现有服装设计与工程、纺织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轻化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环境工程、工业设计8个本科专业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各试点班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要求,落实培养方案,制定和完善课程教学大纲,革新教学方法,开展校企联合培养工作,落实企业培养各教学计划,培养了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10、专业认证
2017年,纺织工程专业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根据2016年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公布的《关于受理天津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375个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申请的通知》(工认协〔2016〕20号),我校纺织工程专业获批参加2017年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这是我校第一个获批认证的专业。学校大力支持相关工科专业按照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进行建设,并鼓励相关专业积极参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希望借此开辟我校国际化工程人才培养的新渠道,不断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11、知识、能力、品格
在新形势下,为适应国情和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十二五”规划提出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知识、能力、品格”协调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高素质”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总体要求,即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人才;“应用型”就是以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为核心要素,培养能够成为技术开发与应用的企业中坚;“创新人才”就是以提升创新能力为核心要素,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够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才。
12、“23451”
学校“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构建以学科专业“双向嵌入”、课程结构“三类贯通”、实践教学“四方协同”、质量监控“五评保障”、师资队伍“一元为本”等为核心的“23451”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双向嵌入(2):“专业嵌入产业链,产业哺育专业群”的双向嵌入的专业布局;三类贯通(3):产业链知识贯通三类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的课程体系;四方协同(4):“校内、校地、校企、国际”四方协同的实践教学;五评保障(5):“评教、评学、评课程、评专业、评管理”五评保障的质量监控体系;一元为本(1):“师、企、问、题”融入产业链的一元为本的师资队伍。学校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大力开展科学研究,积极推进教育创新,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13、“115N”
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十二五”期间,学校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和质量文化积淀,建立了“115N”质量保障机制。以“大保障文件”(《武汉纺织大学保障教学中心地位的实施意见》)为核心,围绕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开展了“评教、评学、评专业、评课程、评管理”的教学质量“五评”工作,引入社会第三方机构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强化评价结果的运用,形成了武汉纺织大学本科教学质量自我评价及持续改进机制。
14、攀登奖学金
2010年3月,我校“_”徐卫林教授获得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他将这笔100万元奖金全额捐出,学校配套出资100万元设立“攀登奖学金”,激励学生敢于攀登、追求卓越。目前“攀登奖学金”获奖人次近100人。
15、一院一品
学校根据《武汉纺织大学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文件,与学校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总目标相适应,按照“强化优势,突出特色”的原则,以“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为总目标,以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为专业建设导向,把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之中。学校推进教育品牌战略,强化人才培养特色,培育重大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孵化重大教学成果,形成一专业一特色,一学院一品牌的人才培养格局,建设具有武汉纺织大学特色的品牌专业、品牌课程、品牌教师、品牌基地、品牌文化、品牌学生,使学校特色发展战略切实落实到具体的人才培养过程之中。
16、美丽“梦工厂”
我校服装设计与表演专业俗称“模特班”,成立于1993年,“模特班”实行的是精英培养计划,自主招生时优中选优,一般控制在40人以内。为了挖掘“九头身”的“黄金比例”身材,我校服装学院教授针对人体结构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并编写出一套软件,对人体结构进行科学量化。随着“模特班”名气越来越大,成了高中毕业生的报考热门,每年都有300多名学生报考,最终只有约十分之一的考生才能入围。近年来,学校培养走出了新丝路模特大赛全国总冠军、“世界旅游小姐湖北赛区总决赛”冠军、上海国际模特大赛总决赛冠军、“2018亚洲太平洋国际小姐中国区”总决赛冠军、2018国际旅游小姐中国总决赛冠军等共20多名世界、中国模特冠军,在这里曾在一个星期内诞生两个全国选美冠军、一个世界选美季军,如今“模特班”已成为中南地区培养高级模特人才的摇篮,被社会和媒体誉为美丽“梦工厂”。
17、铁人班
“铁人班”由机械学院创办于2006年3月,是我校推行素质教育创新工程的产物和探索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载体,以“铁的纪律、铁的意志、铁的素质”激励和鞭策学生,打造具有“铁的身体、铁的意志、铁的纪律、铁的素质”的铁人精神,最终让学生“百炼成钢”。2018年4月,第四期“铁人班”22名学生通过各项考核,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顺利结业。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铁人班”已成为教育主题丰富、时代特色突出、实践载体鲜明、工作成效显著,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其培养模式和各项活动也受到一些高校的模仿与借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加拿大中文电台等媒体纷纷报道铁人班的实践活动。2016年3月,返校的首届“铁人班”学生以自身发展和所取得的成绩向母校交上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用实际行动回复了曾经质疑炒作和铁人模式尚需时间验证的问题。
18、小平团队
武汉纺织大学“绿色环保协会水污染治理创新团队”成立于2010年,是由环境学院跨年级跨专业的学生自主组建的以大学生科研创新为目的的研究团队。自成立以来,团队依托纺织印染清洁生产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高层次科研创新平台,将专业知识和公益志愿深度融合,积极开展纺织印染行业污染控制及水污染处理社会实践和项目研究。
8年以来,团队走过9个省份、25个城市、63个湖泊,成员发表各级各类环保论文40余篇,获得国家级奖项30余项,团队曾获全国优秀社团、全国百强社团、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本禹志愿服务队等称号,2016年获评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登上人民大会堂领奖台,团队实践育人活动受到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等新闻媒体报道,赢得广泛的社会声誉。
19、蓝灯行动
蓝灯志愿团关爱自闭症儿童“蓝灯行动”起始于2011年11月,由我校艺术学院师生发起,主要通过绘画、陶艺、音乐、舞蹈等艺术治疗的形式帮助自闭症儿童病症得以缓解。历时6年,现已建立4家基地,活动场地600余平方米,投入100余万元资金,举行大型活动40余次,日常活动120余次,惠及患儿2000余人,走向康复100余人。蓝灯志愿团联合十所高校成立自闭症儿童帮扶联盟,创办武汉市自闭症亲友会,与全省8家自闭症康复机构成立中国精协孤独症家长服务协会湖北工作站,得到省红十字会、省残联重点项目扶持,武汉市残联授牌“自闭症儿童活动基地”。
7年来,“蓝灯行动”先后获得洪山好人、湖北省人道公益大赛第一名、“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公益创业赛银奖、第二届中国志愿服务大赛银奖、2016年获得首届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项目”、2017年被命名为湖北省“本禹志愿服务队”等荣誉。
20、青春护农
武汉纺织大学“青春护农”实践队成立于2012年,最早由经济学院师生发起并成立。自成立以来,团队始终秉持服务三农的宗旨,深入到全国28个县市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活动,通过实地走访,旨在用专业知识和时代视角服务三农。
在过去6年,团队共计完成调研报告6篇,公开发表实践主题论文80余篇,团队先后受到新华社、人民网、楚天都市报,未来网、湖北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的报道。团队连续六年荣获湖北省大中专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2013-2017连续五年荣获团中央连续五年荣获团中央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优秀团队,团队成员荣获团中央和团省委表彰20余人次。
21、苦干团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格林美武汉分公司考察时,与我校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张世庆亲切交谈,勉励他“要能吃苦,好好干”。为将总书记吃苦肯干的叮咛牢记于心并落实行动,2015年3月,化工学院在全院发出通告,据自愿原则,将每个班推选的入党积极分子近100名学生整合起来,组建成“苦干精神实践团”。该团成立三年来,获评湖北省共青团课优秀案例,荣获湖北省和全国“活力团支部”荣誉称号。成员们用踏实苦干的行动,交出漂亮的“成绩单”,甩掉了95后身上“娇嫩”、“任性”、“不能吃苦”的标签,将总书记的嘱托转化为艰苦奋斗、踏实干事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