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新闻

改革发展大家谈(五):传媒学院

通讯员:刘登冉来源:传媒学院 阅读:发布时间:2018-08-16审稿:

一、学院简介与历史沿革

2011年1月,《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正式发布,提出建设一批特色高校、特色院系、特色学科、特色专业的要求。2011年3月,传媒学院作为学校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特色办学精神的重大举措和实施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战略的具体实践应运而生。

传媒学院以原人文社科学院广告学系、广播电视新闻学系、教育技术学系和艺术与设计学院动画系为基础组建而成。学院成立伊始,拥有广告学、广播电视新闻学、教育技术学、动画、艺术设计等5个本科专业和美学、设计学等两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及省级重点学科——美学学科。

(学校召开传媒学院成立大会,学院加强民主建设)

2014年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着力推进专业设计服务、广告服务等文化创意服务和设计服务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媒体融合成为中国传媒业发展史的战略转折。

传媒学院紧跟学科发展前沿,以国家产业战略为导向。2015年,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本科教育为基础,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立足湖北,紧贴行业,力争到2020年或稍长一段时间,将传媒学院建设成为人文、艺术和科技有机结合,新闻传播与文化创意融合发展,人才培养质量在省内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特色传媒学院。

目前,学院已拥有广告学、广播电视学、网络与新媒体、动画、摄影和数字媒体艺术等6个本科专业,艺术学理论、设计学、数字媒体艺术、艺术(艺术设计领域)、艺术(广播电视领域)、新闻与传播等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初步形成了人文、艺术和科技有机结合,新闻传播与文化创意融合发展的特色学院。

二、改革举措与创新举措

(一)实施教学筑基工程,教育教学成果不断涌现。

坚持本科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学科交叉、社会需要的原则,切合学校特色发展,不断优化专业布局,新增了“数字媒体艺术”、“网络与新媒体”两个本科专业,搭建了新闻传播学与艺术学融合发展的平台与载体,构建了包括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教学运行等在内的人才培养保障体系,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教育教学质量工程成绩斐然,先后获湖北省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一等奖1项,中国纺织工业学会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湖北赛区比赛三等奖1项,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项,出版高等学校教材4部。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社会广泛认可,获“金犊奖”金奖2项,湖北省“挑战杯”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学生在“大广赛”、平遥国际摄影节等专业赛事中,获各类学科竞赛奖励200余项,1人获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资助赴德国汉堡美术学院深造,本科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大批毕业生活跃在传媒事业一线。

(学院代表性教育教学成果获奖)

(二)实施创新攻坚工程,科学研究能力不断提升。

坚持科研强院,紧紧围绕“艺术理论与时尚跨文化传播”、“ 品牌管理与广告营销传播”、“新媒体与视觉传播”和“数字媒体信息与交互设计”等四个研究方向开展时尚传播、新媒体传播等方面开展研究。先后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艺术基金2项、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7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武汉市社会科学基金2项、学院实现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国家艺术基金项目零的突破,并实现了学校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闻学与传播学领域零的突破。先后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1项、武汉市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1项,第25届全国摄影艺术展银奖1项、第十届金鼎奖全国书法美术大展赛金奖1项。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编辑出版《时尚与传播评论》论文集3辑。

(学院教师主持的代表性在研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获奖)

(三)实施优先发展战略,学科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坚持学科优先发展战略,按照突出重点和强化特色并重的思路,紧密结合学校学科发展布局,以服务传媒行业和创意文化产业发展为重点,大力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学院成立以来,先后新增了数字媒体艺术、艺术(艺术设计领域)、艺术(广播电视领域)、艺术学理论、新闻与传播等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实现了学院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零的突破;学院参与的“时尚创意文化学科群”成功入选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建设,实现了学院参与省级学科平台零的突破;同时,“传播学”学科获批湖北省_设岗学科,“楚天金报研究生工作站”成功获批湖北省研究生工作站。学院时尚传播和视觉传播的鲜明特色不断彰显,支撑学校特色发展的能力持续增强。

(四)实施人才汇聚工程,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坚持人才兴院战略,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坚持“引”“育”结合,以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大力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先后获批国家外专局高端外国专家项目(文教类)3人次、“_”特聘(主讲、讲座)教授4人、教育部高等学校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_”1人、国家公派留学基金委资助赴美国、德国高校深造2人、省教育厅资助赴美国深造1人、湖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计划2项;先后引进专任教师11人,9名教师在职攻读并获得博士学位,4人晋升教授职称,22人晋升副教授职称。目前,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9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30人,专任教师中有25人拥有博士学位。具有博士学位和高级职称教师分别由建院之初的25%、36.4%,提高到了51%、63%。学院初步汇聚了一批高层次教学研究型人才,一批优秀中青年教师成为教学科研中坚力量,师资队伍综合素质和整体实力稳步提升。

(五)实施开放办学战略,中外协同创新开启新篇章。

充分发挥阿泽玛教授团队和马蒂亚斯教授的桥梁纽带作用,不断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领域,实施了《以纺织生态系统为核心的新媒体发展战略研究》中法协同创新项目,搭建“纺织数字博物馆”,积极传播学校发展特色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受到法国驻武汉总领事馆、省科技厅、文化厅的关注和学校的高度重视;先后选派17名教师赴法国、美国、日本、英国、香港等等国(境)外高校访学、交流,选送1名优秀毕业生赴德国攻读博士学位,邀请并实施“世界著名科学家来鄂讲学计划”3项,与德国汉堡应用科技大学签订《基于科学、技术、工程和艺术相结合的艺术设计教育高水平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协议,参与申报并获批湖北省首家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武汉纺织大学伯明翰时尚创意学院”,积极与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开展课程对接,共同编写《艺术设计视觉研究笔记》教材,协同撰写中英联合硕士、博士培养项目申报书,学院中外协同创新和合作办学开启了新篇章。

(聘任_主讲教授、客座教授,开展中法协同创新项目推进会)

编辑:刘凯
相关阅读
点击量排行
发稿排行
more
  • 排名
    用稿数
    稿件来源
  • 1
    43
    宣传部
  • 2
    43
    宣传部
  • 3
    43
    宣传部
  • 4
    43
    宣传部
  • 5
    43
    宣传部
  • 6
    43
    宣传部
专题聚焦
更多

阳光校区:武汉市江夏区阳光大道1号 邮政编码:430200 南湖校区:武汉市洪山区纺织路1号邮政编码:430073东湖校区:武汉市武昌区东湖梨园渔光村1号邮政编码:430077

武汉纺织大学版权所有 © 2018 Copyrights all reserved鄂ICP备15000386号-01 鄂公安网备42011102000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