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对外宣传始终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不断创新宣传思路、积极挖掘师生典型,着力在中央级、省内重点媒体上传递特色发展的纺大声音。学校继续保持全国重点媒体对我校宣传报道的全覆盖,实现了“小报不断、大报常有”。
3月6日《新华社》、3月9日《人民日报》在第53个学雷锋纪念日到来之际,在全国各地掀起新一轮学雷锋热潮,开展各种形式的学雷锋活动、志愿者活动之时,分别报道了我校艺术学院蓝灯志愿团结合专业技能,与自闭症儿童交朋友,帮助他们看到希望的感人事迹,新华社专门配发评论:让雷锋精神永驻大学校园。
8月30日,《光明日报》刊发我校党委书记、校长韦一良的理论文章“地方高校怎么在特色上做文章”。文章以习近平总书记 “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讲话精神为指导,从地方高校发展如何破解“两个不适应”的难题入手,重点结合我校“找特色”“育特色”“引特色”的特色发展实践加以阐述,为地方高校的特色发展提供了借鉴。
三、中央电视台:学霸休学到非洲当建筑工 住铁皮棚子
5月2日,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在《华人世界》栏目报道我校休学到非洲当建筑工人的大三学生刘明。出生于1992年的刘明,是我校环境工程学院给排水专业2012级学生。大一时,他成绩综合排名全班第一,大二时综合排名全班第三,是公认的学霸。大三下学期时,他做了个令人惊讶的决定,申请休学去非洲当建筑工。他的事迹同时也被《楚天都市报》整版报道,全国多家媒体转载。
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武汉纺织大学开展新生防诈骗考试
9月6日,《中国之声》报道了我校环境学院新生报到现场的防诈骗考试,为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新生刚踏进校门,就被学院安排参加统一的防诈骗考试,开学后,全校新生都要参加“安全知识考试”。大部分题目与电信诈骗有关,达不到80分得组班培训重修。《北京青年报》、《武汉晚报》等多家媒体重点报道。
10月10日,《中国教育报》推出我校特别报道——省属高校在人才引进中上演“弯道超车”,俄罗斯院士缘何“扎推”武纺大。文章从“邮件引才”的故事谈起,对我校重启行业校名6年来,在“找人才”、“引人才”、“留人才”、“用人才”上所做出的不懈努力、获得的成功经验给予重点介绍,从“老末”到“排头兵”,为什么一所不占优势的地方高校,却在高端人才引进中上演了“弯道超车”?文中给出了答案。《中国教育报》官方微信予以推送。
六、中国青年报:“美在纺大”——构建“崇真尚美”的校园文化
11月22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了我校50多年秉承“崇真尚美”校训,构建“美在纺大”的校园文化,大力培育校园文明风尚、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强化校园建设的文化功能,大力推进文化建设体制、机制、载体和内容的创新,推动学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实现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目标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文化支持和舆论氛围。
12月27日,《中国纺织报》在“工匠的摇篮”系列报道中关注了我校湖北省牛仔服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术带头人易长海教授。报道了他扎根于牛仔行业10多年时间,带领研究中心团队,以独特的实验教学方式向行业内输送了近30位“工匠人才”,获得了业界广泛关注的事迹。
11月17日,《湖北日报》报道了我校与长江人艺联合创作的大型音乐话剧《织梦》。该剧通过以我校“_”徐卫林教授为原型创作的典型人物“方教授”,与若干优秀纺大学子代表,以及虚拟人物“织妹妹”之间的校园、课堂的情景再现,运用话剧、音乐、舞蹈、多媒体手段等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追溯我国悠久的纺织文化,演绎我校师生的日常学习生活。
九、湖北人民广播电台:非遗传承需要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12月26日,湖北人民广播电台《焦点时刻》头条报道我校非遗培训班的情况,为了让荆楚大地上传统的刺绣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近些年武汉纺织大学作为以刺绣技艺为主的非遗研究中心,进行了有益地探索,摸索出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9月29日,《湖北卫视》报道了我校成立伯明翰时尚创意学院,郭生练副省长会见了伯明翰市市长一行。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与中国武汉纺织大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下,合作建立伯明翰时尚创意学院。它将是湖北省第一所独立设置的、非营利性的、本科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高等教育机构。学生入学通过参加高考艺术类招生考试录取,学制4年,毕业将同时获得武汉纺织大学、伯明翰城市大学文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