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新闻

生鸿飞:20年坚持为毕业生拍摄创意毕业照

通讯员:侯庆来源:党委宣传部 阅读:发布时间:2017-06-05审稿:

编者按:2017年6月4日,《楚天都市报》在头版大图刊发了我校机械学院教授生鸿飞为毕业生拍摄的创意毕业照,这组以“青春不散场”为主题的毕业照积极响应武汉市“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计划,集纳了武汉最知名的景点。照片一经发出,便被“武汉发布”等众多媒体转载,瞬间刷爆网络。无独有偶,2016年5月14日,生鸿飞教授拍摄的创意毕业照“友谊的巨轮”同样刊发在《武汉晚报》的头版大图,为此,党委宣传部对生鸿飞教授进行了电话专访(本人在江苏挂职),得知其已20年坚持为毕业生拍摄“创意”毕业照。

2016年、2017年《武汉晚报》、《楚天都市报》头版大图报道

专访如下:

生鸿飞:20年坚持为毕业生拍摄创意毕业照

热干面、黄鹤楼、武大樱花、龟山塔、长江大桥……一个个都是武汉的标签。近日,武汉纺织大学的毕业生们摆出吃面、乘鹤飞翔等姿态,最后的终结篇则是学生们摆出“WH520”、“留在大武汉,新生活启程”。拍摄者是该校机械学院教授生鸿飞,这位七次进藏,七上高原,两次自驾重走“丝绸之路”,在可可西里参与环保志愿工作的武汉市环保大使已坚持20余年为毕业生拍摄创意毕业照。

青春不散场

在生鸿飞教授的微博中,记者看到了这组以“青春不散场”为主题的8张创意毕业照。照片里,毕业生们脑洞大开,或头顶热干面,或飞升黄鹤楼,或攀爬长江大桥、龟山电视塔,或叠罗汉梦恋樱花……集纳了武汉最知名的景点。照片一经发出,便被“武汉发布”等众多媒体转载,瞬间刷爆网络。

生教授透露,这“美美哒”的效果,是先用卫生卷纸在学校操场勾线,利用无人机航拍的“上帝视角”再加上后期处理各种凹造型制作而成。

“造型简单,拍起来却并不容易,队伍的空间调整往往要重复多次才能拍出满意的效果”,而这期间,毕业生们的兴奋与专注最让生教授感动。

“侧躺在地上弓腰举手,十多个人摆出武汉的‘汉’字,一遍又一遍重复,每次重复都保持姿势不动十来分钟,一张图片拍完便汗流浃背”。参与拍摄的毕业生李梦欣回想起那一整天的拍摄仍然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对这份记忆她坦言更多的是甜蜜。

记者发现,创意毕业照里所配的小诗也颇有讲究,如“攀爬黄鹤楼”照片配上的则是:“没想到,儿时背过的诗句,竟然成了记忆的风景”。画(话)里画(话)外,充满了意境,放佛空气中都漂浮着“美”!

聊起这组毕业照的创意,教授却把功劳都归给了武汉市政府。

原来,自2017年3月起,武汉市启动了未来五年留住百万大学生的留汉创业就业计划。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表示:“大学生是武汉最重要的资源,要让大学生了解武汉、爱上武汉,亲近武汉、心仪武汉,留在武汉、安家武汉,扎根武汉、立业武汉”。

受此启发,“青春不散场”的主题在生鸿飞教授心中扎了根。而他也在微博中呼吁自己的学生“你们已是这个城市中的一份子,反哺第二故乡,毕业不说再见,留在武汉可好?”。

友谊的“小船”

“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这是2016年风靡社交网络的一个段子,寓意友谊经不起考验,说变就变。

对这一社会热点,生鸿飞教授并不认同,他创作出“友谊的巨轮”创意毕业照来进行有力回击。在他呈现的画面里,同窗四年搭乘的“友谊的小船”在老师的正确引领下,非但没有翻沉,反而发展成为一艘巨轮,乘风破浪,勇往直前。这组毕业照的推出同样在网上被刷屏,被各大媒体争相转载。

工业设计专业班长桑欣其说,该专业共有32名毕业生,毕业前,大家一直为毕业照的拍摄形式发愁,既想区别于传统的与众不同,又希望体现同学间的团结友谊。学院拍摄毕业照当天,忽然看到系主任生鸿飞老师在操场上拿着航拍飞行器走来,简单几句沟通后,桑欣其便明白毕业照将会给他们的大学生活划上圆满的句号。

“友谊小船的创意其实是我为学生拍摄毕业照初衷的表达,我记录的一切都是为了‘友谊’这两个字”,在生鸿飞看来,大学生活,没有什么比同学情谊、师生情谊、母校情谊更宝贵。与他而言,正是在寻找、定格、传递着这些情谊,“这个过程让我很快乐,也很有意义,我要坚持做下去”。生鸿飞斩钉截铁的表示。

20年的毕业记录者

生教授是摄影发烧友,在他书房里摆放着各式相机,其中许多都已年代久远,而他对每届毕业生的定格,就要从这些老古董说起。

90年代末,30岁出头的生鸿飞用积攒的半年工资5000块购买了一台胶片相机,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个相机,在当时的校园里也属于稀罕物件找不出几台。

当时的大学生毕业照,远不及现在这般方便,主要由学校统一安排的照相馆人员拍摄,毕业班的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轮流站队,在同一个场景下静待咔嚓声响,大学的记忆便被定格。

那时,生鸿飞也穿梭于列队的毕业生中,“当时还没有创意毕业照的概念,主要是抓拍,拍学生们笑的、哭的、拥抱的瞬间,没有想太多,就想留给他们多一些记忆。”生鸿飞教授回忆起90年代末对学生毕业时的拍摄,更多表露出遗憾,由于胶片较贵,他并没有将胶卷洗成照片留存,只是将拍摄完成的一个个胶卷赠予学生。

“想看一眼自己当时拍摄的照片,只有等校友返校时才行,当时的学生对大学生活能留存的记忆和物件并不多,照片算是其中最珍贵的物品之一”。生鸿飞教授感慨。

如今,科技的飞速发展让相机走进了千家万户,生鸿飞的摄影装备早已鸟枪换炮、日趋丰富和完善,从数码相机到各种长短焦镜头,2014年,他还添置了无人机拍摄设备。

可无论装备怎样变化,校园里不变的还是那个人、和那个特殊的六月。

编辑:彭阳慈航
相关阅读
点击量排行
发稿排行
more
  • 排名
    用稿数
    稿件来源
  • 1
    43
    宣传部
  • 2
    43
    宣传部
  • 3
    43
    宣传部
  • 4
    43
    宣传部
  • 5
    43
    宣传部
  • 6
    43
    宣传部
专题聚焦
更多

阳光校区:武汉市江夏区阳光大道1号 邮政编码:430200 南湖校区:武汉市洪山区纺织路1号邮政编码:430073东湖校区:武汉市武昌区东湖梨园渔光村1号邮政编码:430077

武汉纺织大学版权所有 © 2018 Copyrights all reserved鄂ICP备15000386号-01 鄂公安网备42011102000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