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至23日,第十五届海峡两岸人工湿地研讨会在山东济南等地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台湾)中山大学水资源研究中心、台湾湿地学会和武汉纺织大学联合主办,山东师范大学和江西省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承办。来自海峡两岸4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人工湿地专家学者及工程技术管理人员20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开幕式由水生所党委副书记梁琼主持,水生所党委书记解绶启致欢迎辞。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王焰新院士、台湾湿地学会荣誉理事长林幸助、(台湾)中山大学水资源研究中心杨磊教授、我校科发院副院长张本龚、山东师范大学校长张建、江西省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副主任冯晨、山东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专员张可、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吴艳分别致辞。

张本龚详细介绍了学校作为全国唯一以"纺织"命名的行业特色高校的办学定位、学科布局与科研平台建设。他指出,人工湿地技术以其净化效率高、投资运行成本低、生态服务功能多样等优势,在纺织废水综合治理方面也展现出广阔前景,学校在纺织废水处理及资源循环利用方面具有特色研究方向,后期将继续支持跨学科团队开展湿地新材料、绿色工艺与生态过程的融合研究,与海峡两岸科研机构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推进人工湿地技术创新与应用,为推动人工湿地技术向智能化、材料化、系统化方向发展贡献力量。

我校资环学院吴振斌教授和杨磊教授共同作了题为“海峡两岸人工湿地研讨会源起、历程与展望”的主旨报告,与会专家就人工湿地碳汇潜力评估与增汇、新污染物治理、智慧运维赋能、韧性设计及自然修复法等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实地考察了山东济南西区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济宁新薛河人工湿地以及江西鄱阳湖湿地等生态工程。

海峡两岸人工湿地研讨会始于2008年,由吴振斌教授、杨磊教授等发起组织,已分别在武汉、高雄、海口、台北、宜昌、杭州、嘉义、银川、深港澳、桂林、台中和济南等地成功举办了十五届,参会人数约4800余人次,其中两院院士等资深专家50余位,发表论文750余篇,报告600余场。研讨会为来自两岸四地的湿地领域专家学者与工程技术管理人员构建了一个重要平台,助力各方在理论探索、技术研发与工程应用等方面实现成果共享与深度合作,有效推动了湿地保护理念的普及、生态工程技术的进步以及生态修复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