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5月,“经纬”织就评论网,“好评”传递纺大音——武汉纺织大学第二届“经纬好评”校园网络评论大赛启动,面向全体师生、校友和社会人士征集“网评作品、创意评论”等两类网络作品。这是学校深耕网络文化建设、提升网评传播力的进阶探索,通过赛事搭建思想交流平台,让评论既有锐度又含温度,用“评”绘就发展画卷,用“论”彰显纺大精神。大赛将进一步厚植师生网络文明素养,凝聚起建设“美好纺大”的磅礴力量。作品征集火热进行中,诚邀师生、校友及社会人士共书精彩,投稿邮箱3345132517@qq.com。
校园网络评论如同一条无限不循环的射线,既需要保持理性的精确轨道,又要在文明的坐标系中不断延伸。而在数字文明的星河中,π作为一个永恒的数学常数,既象征着理性探索的永恒性,也暗含着文明建设的持续性——它没有终点,却在每一次精确计算中趋近更优解。当我们将这一概念投射到校园网络评论场域,文明建设密码便如藏在公式里的核心参数,唯有以理性为“计算工具”,结合校园真实场景拆解,才能解码纺大青年在网络评论中践行文明的深层逻辑。
从理论维度看,校园网络评论的“理性之美”,恰如π的“精确性”与“延展性”的统一。如同π的计算需要精确的数学逻辑,网络评论也需要建立在事实核查、逻辑推理和辩证思考的基础之上。π的每一位数字都经过严谨推导,既不随意增减,也不主观臆断;校园网络评论的理性表达亦当如此——需以事实为“基数”,以逻辑为“运算规则”,避免情绪化的“误差干扰”。同时,π的无限延伸意味着对“更精确值”的持续追求,这对应着网络文明建设的“进阶性”:从“不发表过激言论”的基础要求,到“用专业思维提供建设性观点”的更高标准,理性评论的边界始终在正向拓展。这种理论逻辑,在纺大校园网络空间的诸多实践中得到了生动印证。
去年,纺大校园论坛曾发起“图书馆座位预约系统优化”的讨论,这一话题迅速引发数百条评论,恰是观察“π型理性评论”的典型样本。起初,部分同学因“预约难”发表情绪化评论,如“系统设计不合理,根本抢不到座”,这类缺乏事实支撑的表达,如同计算π时忽略“有效数字”,不仅未推动问题解决,反而引发“是否该取消预约制”的片面争论。此时,有纺大数学与统计专业的同学以理性视角切入,他们像推导π的数值般严谨:先收集一周内“不同时段座位预约成功率”“预约后爽约率”“学生实际使用时长”等数据,用折线图呈现“高峰拥堵时段与资源闲置时段的错位”,再结合“排队论”模型提出“分时段预约+超时提醒”的优化方案。这条评论中,“数据”是理性的“小数点后数字”,“模型”是逻辑的“运算公式”,最终不仅获得超200次点赞,更被后勤部门采纳,成为推动系统升级的关键参考。这一案例印证了:校园网络评论的理性,不是冰冷的数字堆砌,而是像π的应用般——用精确性解决真实问题,用延展性打开优化空间。
再看纺大第一届“经纬好评”校园网络评论大赛中的优秀作品,许多都暗合“π的文明方程式”。有同学针对“校园新媒体内容传播”撰写评论,没有停留在“内容有趣与否”的主观判断,而是通过统计“近半年校官微推文的阅读量、转发量与内容类型的相关性”,发现“结合纺大纺织专业特色的科普类内容”传播效率最高,进而提出“‘专业+生活’的内容创作公式”。这种评论,如同用π计算圆的面积——先明确“半径”(核心数据),再遵循“公式”(逻辑框架),最终得出“可应用的结果”(建设性观点)。反观一些未能获得认可的作品,多是陷入“π的计算误区”:要么缺乏事实支撑,如空谈“校园网络文明很重要”却无具体案例;要么逻辑断裂,如从“某一次网络争议”直接推导“校园舆论环境差”,忽略了概率中的“样本偏差”。
当然,解码校园网络评论的理性之美,还需正视“π的无限性”所带来的挑战——文明建设没有“最终答案”,理性表达也需持续迭代。
在校园网络评论中,我们应当追求文明的“π值精度”,不断提升评论的文明水准:首先,是语言表达的文明化:如同π的每一位数字都有其存在的意义,网络评论中的每一个词语都应当经过审慎选择。我们应当摒弃攻击性语言和情绪化表达,代之以理性、平和、富有建设性的话语。其次,是价值导向的正向化:网络评论应当像π一样,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方向。这意味着我们要在评论中传递正能量,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制低俗、媚俗、庸俗的内容。最后,是社会责任的担当化:作为校园网络文明的建设者,我们应当像追求π的精确值一样,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这包括对网络谣言的自觉抵制、对不良现象的理性批评以及对积极因素的广泛传播。如今,随着校园网络中短视频评论、弹幕互动等新形式的兴起,评论场景更碎片化、表达更即时化,这如同计算π时遇到“更复杂的算法环境”:有人因“打字快”而忽略语言文明,有人因“匿名性”而放弃理性思考。但纺大青年的应对,恰是对“π的文明方程式”的深化:在校园短视频平台“纺大青年说”中,学生自发发起“理性弹幕挑战”,用“数据标签”替代“情绪化吐槽”——评论“校园活动”时,不说“不好玩”,而是标注“参与人数50人,满意度评分3.2/5,建议增加互动环节”;讨论“网络热点”时,不盲从观点,而是附上“信息来源链接”。这种应对,如同为π的计算加入“误差修正项”——在新场景中守住理性底线,在变化中延续文明内核。
π的文明方程式,最终指向的是“理性与文明的共生”,从而构建出“π式平衡”:在校园网络评论中,理性与文明并非相互割裂,而是像计算π值时需平衡精确性与实用性一般,需在动态适配中找到最佳结合点。面对不良现象,要以理性为标尺展开有理有据的批评,而非情绪化宣泄;遇见校园积极事件,要用文明语言传递其价值与意义,让正向声音更有感染力;参与网络互动时,更要以理性为底线、文明为准则,在表达观点的同时尊重差异、寻求共识,共同为校园网络文化注入健康活力。当纺大青年用数据解读校园现象,用逻辑梳理观点时,本质上是在网络空间中写下“文明的小数点后数字”——每一个精确的表达,都是对清朗校园环境的“无限趋近”。这种理性之美,不只是专业素养的展现,更是纺大青年对“网聚新声 好评纺大”的生动诠释:以永恒的理性追求,筑就持久的网络文明。
π的文明方程式告诉我们,校园网络评论的理性之美不仅体现在其精确性和逻辑性上,更体现在其对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上。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当像追求π的精确值一样,不断提升自身的网络文明素养,用理性和文明的光芒照亮校园网络空间。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让我们以π为镜,不断反思和提升自己的网络评论水平,共同构建一个理性、文明、和谐的校园网络环境。这不仅是对个人修养的提升,更是对校园文明建设的贡献,是对数字时代青年责任的担当。
作者简介:吴梦凌,数学与统计学院信科12401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