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5月,“经纬”织就评论网,“好评”传递纺大音——武汉纺织大学第二届“经纬好评”校园网络评论大赛启动,面向全体师生、校友和社会人士征集“网评作品、创意评论”等两类网络作品。这是学校深耕网络文化建设、提升网评传播力的进阶探索,通过赛事搭建思想交流平台,让评论既有锐度又含温度,用“评”绘就发展画卷,用“论”彰显纺大精神。大赛将进一步厚植师生网络文明素养,凝聚起建设“美好纺大”的磅礴力量。作品征集火热进行中,诚邀师生、校友及社会人士共书精彩,投稿邮箱3345132517@qq.com。
最近,一位名叫李福贵的河南农村姑娘,用最朴素的方式走进了千万人的心里。一声“打——豆腐的来啦”的乡音吆喝,不仅唤醒了寂静的村庄,更唤醒了我们心中对真诚的渴望,让我们不禁思考:在这个追求流量的时代,什么才是真正打动人心的力量?
在李福贵的小货车上,载着的不只是豆腐和百货,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乡情。她帮老人晒麦子,替独居老人拨通远方子女的电话,会“无意”间给拮据的老人多装几块点心,免费给老人拍照。而这份善意也在乡间流动着。她会收到老人塞来的水煮蛋,会被邀请去家里“吃口热饭”,会在找零的时候听到“别抹零了,你多赚点”。这种朴素的情感交换,勾勒出乡土社会最动人的底色。
当多数农村网红在流量诱惑下逐渐偏离真实的时候,李福贵却用最质朴的行动守住了底线。今年8月,李福贵再一次走进了网络大众的视野。“用做自媒体赚的钱,带领全村46名老人去郑州旅游”的视频发布至今,平台点赞量破八百万,转发量破百万,评论区清一色的“好闺女”“正能量女孩”等暖心赞誉。
李福贵的走红让我们反思:流量到底应该流向何处?当大量流量被引向炒作、炫富和低俗内容时,李福贵的出现证明了一条不同的路径。近年来,记录农村生活逐渐成为互联网的热点胜地,但也乱象频出:有的钻营人设,虚构苦难只为带货;有的捏造剧情,制造冲突哗众取宠。
相比之下,李福贵的流量是共情的流量,其本身蕴含的朴素情感就是最直击人心的“流量密码”。这让我们看到,流量不应该只是牟利的手段,更应该照亮镜头背后的真实人生。李福贵并没有把老人当作博取流量的工具,而是真切关注到农村老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需求,同时也得到了最好的回馈。这种情绪价值的“双向奔赴”引起了跨越圈层和年龄的情感共鸣,唤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感动。
真正的善意,不是基于地位优越感的“怜悯”,而是平等对待的相互感受。李福贵从未将自己置于救助者的道德高位,而是以“当大人”的姿态陪伴着老人,这种平等的互动恰是她的魅力所在。在“成功论”裹挟的当下,我们见过了太多的“精英”,会在看到强者“救助”时热血沸腾。但李福贵却是个最普通的人,“去精英化”的她也让我们看到了普通人善意的另一种可能:只要真心为身边人做实事,就能带来温暖。
李福贵说:“我想成为能照耀到别人的人。”于是,她和她的货车成了一个流动在乡村的“便民服务站”,她把自己活成了一道明亮而又温暖的光。朝阳再次升起,李福贵和她的货车继续前行。而我们,也许应该思考:在自己的生活中,如何像她一样,用最本真的方式,创造最真实的价值。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数字时代,找到更加坚实的立足之地,让科技的发展始终伴随着人性的温度。
作者:蒋圆梦,经济学院财政12302班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