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

【第二届网评大赛作品选登⑦】郑红:守护青春之行,筑牢大学生社会实践安全屏障

通讯员:郑红来源:经济学院 阅读:发布时间:2025-09-17审稿:刘园美

编者按:5月,“经纬”织就评论网,“好评”传递纺大音——武汉纺织大学第二届“经纬好评”校园网络评论大赛启动,面向全体师生、校友和社会人士征集“网评作品、创意评论”等两类网络作品。这是学校深耕网络文化建设、提升网评传播力的进阶探索,通过赛事搭建思想交流平台,让评论既有锐度又含温度,用“评”绘就发展画卷,用“论”彰显纺大精神。大赛将进一步厚植师生网络文明素养,凝聚起建设“美好纺大”的磅礴力量。作品征集火热进行中,诚邀师生、校友及社会人士共书精彩,投稿邮箱3345132517@qq.com。


今年暑期,东北大学6名学生在实习参观期间遭遇安全事故,不幸丧失生命。这起令人痛心的事件以沉重的方式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安全管理敲响了警钟。生命无法重来,安全不能侥幸。作为社会实践的组织主体,高校必须将学生安全放在首位,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理念,切实筑牢安全防线,杜绝此类悲剧重演。

强化思想认识,绷紧安全管理“责任弦”。麻痹大意是最大的安全隐患。抓安全工作,必须在思想认识上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只有真正发自内心地重视安全,才能在行动中做到防患于未然。每年寒暑假,大部分学生离校返家,但仍有一部分师生因科研、实习、社会实践等原因留校或外出,假期节奏相对宽松,极易出现安全意识滑坡。高校必须切实增强抓好安全工作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做到预案科学、措施扎实、执行有力,坚决杜绝各类安全事故。

特别是在组织学生赴校外开展社会实践或生产实习过程中,涉及交通、消防、食品、环境、网络、极端天气等多重风险因素,高校绝不能因放假而放松管理要求。要聚焦事故易发多发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早预判、多提醒、勤检查”,引导学生和带队教师克服侥幸心理和事不关己心态,真正从思想深处拉起警戒线,把隐患消除于萌芽状态,以系统思维织密社会实践安全防护网。

力戒形式主义,上好安全教育“必修课”。当前,部分高校的安全教育仍存在较为严重的形式主义问题。教育手段以单向灌输理论为主,缺乏针对实习、实验、户外实践等特定场景的实操培训和模拟演练。学生参与度低、获得感不强,难以真正实现安全意识的内化与安全行为的固化。调查显示,超六成学生认为课堂所学无法有效转化为实际应对能力,导致其在突发事件中常表现出慌乱失措、应对失当。

高校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安全教育理念,推动安全教育从“被动传授”向“主动建构”转变、从“理论主导”向“实操引领”升级。一方面,要不断拓展安全教育内容,既覆盖传统安全领域,也及时纳入网络安全、心理安全等新兴风险类型;另一方面,要创新教育形式,综合运用线上课程、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实战演练等多元化方式,增强互动性和代入感,真正让学生在参与中识别风险、在演练中掌握技能、在实操中提升应急处理能力。

严格过程管理,实现安全监督“全覆盖”。复盘近年来高校实习、实验与社会实践中的安全事故,往往可见两大共性:一是学生安全知识与应急能力不足,二是学校与实习单位在安全管理中存在漏洞与衔接不畅。社会实践是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环节,学生一旦走出校门,高校的安全监护责任非但不能减弱,反而需进一步延伸和强化。任何一环的疏忽,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高校应指派专人负责校外实践实习学生的安全工作,与实习单位建立常态沟通机制,实时掌握学生动态和安全状况。实践前,要组织师生共同参与方案制定,明确危险源及处置流程,开展校企联合培训;实践期间,须加强巡查与监督,确保学生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安全纪律;实践结束后,要及时开展复盘总结,对安全措施执行情况和教育效果进行评估反馈,形成持续改进的闭环管理机制。

健全责任机制,织密协同共治“安全网”。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安全保障水平,必须推动安全管理模式从“事后补救”转向“事前预防”,从“被动响应”升级为“主动布局”,增强安全工作的预见性和系统性。高校应尽快建立第三方评估与安全审核机制,在合作前对实习单位进行安全资质审查,制定风险清单并设置高危场所准入条件。同时,要与实习单位深化合作,共同建立安全管理联席制度,通过协议明确安全责任,细化保障条款,确保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安全培训与防护装备。

此外,要不断完善家校联动机制,明确家长在假期安全中的监护职责,提示家长关注学生社交动态、出行计划与心理状态,强化沟通与危机识别意识,力争做到异常早发现、风险早干预。最终形成以学校为主导、实习单位为主体、家庭为基础的多方协同共治体系,真正织密学生外出实习实践的安全防护网。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但其前提必须是安全。我们绝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换取所谓的“实践成果”。唯有将“生命至上、安全第一”从口号转化为制度约束和行动自觉,使其成为每一位组织者、参与者不敢逾越的红线,才能确保广大学子在安全、安心的环境中锻炼能力、追逐梦想、绽放青春。

作者:郑红,武汉纺织大学保卫部(处)副部(处)长。

编辑:程鹏
相关阅读
点击量排行
发稿排行
more
  • 排名
    用稿数
    稿件来源
  • 1
    43
    宣传部
  • 2
    43
    宣传部
  • 3
    43
    宣传部
  • 4
    43
    宣传部
  • 5
    43
    宣传部
  • 6
    43
    宣传部
专题聚焦
更多

阳光校区:武汉市江夏区阳光大道1号 邮政编码:430200 南湖校区:武汉市洪山区纺织路1号邮政编码:430073东湖校区:武汉市武昌区东湖梨园渔光村1号邮政编码:430077

武汉纺织大学版权所有 © 2018 Copyrights all reserved鄂ICP备15000386号-01 鄂公安网备42011102000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