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愿做聚光灯下的明星学者,只愿用人生光阴在思政教育的沃土上深耕细作;他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而是以实干为尺丈量师者初心;他从未追逐掌声与光环,只为让信仰的种子在万千青年心中悄然生根。从辅导员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从深夜伏案修改论文到带领学生“将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肖述剑用行动诠释了何为“思政课教师”——既是学术的坚守者,更是青年信仰的引路人。
实干:希望将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
在肖述剑的日记本中写着这样一句话“我希望将自己的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也盼着在实践里积累更多知识,带着学生去见识更广阔的世界!”
2012年,肖述剑考入武汉大学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回忆起在珞珈山下的求学时光,他意味深长地说:“在那里,我的导师——项久雨教会我——科研能力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要坚持实干为先。”导师项久雨凌晨三点发来的论文修改意见,密密麻麻、不同颜色的批注让他分外感动。导师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也让他受益终生。
每当有人问起肖述剑最难忘的事情时,他总会提起第四次申请国家社科基金。由于前三次申请都遗憾落选,肖述剑有些气馁。但他始终相信,只要实干,终会见到太阳。为了继续优化项目内容,他带着团队走访了多所高校,访谈记录塞满了两个移动硬盘。课题组老师清楚的记得,在连续工作 19 小时后,肖述剑早晨照常出现在办公室,他的身影,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的行者。就在这样的不懈坚持下,在第四次申报时,肖述剑终于迎来了属于他的成功,他既欣喜也感慨,认识到了申报国家级项目,必须紧跟国家需求,切实解决现实问题。后来他回忆道:“原来科研之路,不仅要向内求,靠不断学习和深入思考来提升自己;同时也要通过实地调研向外寻,虚心请教,找到解决的方法。”
63天,60 所高校,2136 位辅导员,肖述剑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将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这是一次让肖述剑最为难忘的调研。他带着团队,巧妙结合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的方法获取了大量的实证资料,样本涵盖全国 60 所高校的 2136 位辅导员。不仅如此,他还特意挑选了数十位不同层次、不同职称的辅导员,进行深度访谈。在与每位老师两个小时的反复研讨互动中,不少宝贵建议就这么冒出来了。”
正是始终秉持这种实干精神,肖述剑先后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后期资助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等,并成为学校在《人民日报(理论版)》发文的首位教师。

2024年6月16日,上海,肖述剑参加华东师范大学论坛
善教:让枯燥的理论沾满烟火气
每每经过阳光校区9号教学楼的304教室,总能听到肖述剑与学生在课堂上热闹的讨论声。每次上课前一天晚上,肖述剑都要坐在电脑前,将第二天要上课的内容再重新过一遍。虽然这堂课他上了十几遍,内容耳熟能详,但每一期的课件他都会进行修改。肖述剑坦言道,在日常教学中其实压力很大,现在人工智能非常方便,学生们什么都能查到。他能做到的,就是不断地学习,与时俱进地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授课。“确保把最新的理论和时政案例原汁原味地讲给学生听。”他的书页间夹着很多便签纸,密密麻麻写着最新的时政热点与教学感悟。他还将短视频平台上的热点事件整理成案例,俄乌冲突的新闻截图、淄博烧烤的舆情分析、大学生“脆皮”现象的热搜词条……“要让理论沾着烟火气。”
作为青马工程导师,肖述剑鼓励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阅读经典原著的同时,要与时俱进,保持对学习的热情。“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根本在于马克思主义,核心在于‘者’,不是简单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读了经典著作、入了党就是马克思主义者,而是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指导实际行动,并且在实践中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
在学院里,肖述剑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 “一本行走的思政课‘百科全书’”。虽然他自己说不敢当,但在学院师生眼里,他有强烈的求知欲,遇到不懂的人和事都乐意去了解、去学习。作为党的二十大精神省委宣讲团成员,在社区里,他始终牢记,向群众宣讲最重要的是接地气,要学会话语转换。虽然在机关、事业单位、基层乡镇的宣讲主题相同,但内容和案例要不同。有时候遇到内容不好转换的时候,他就发挥自己“善教”的优势,创新“讲故事”的形式,让群众既听得懂又记得牢。
在获得“荆楚好老师”这一荣誉时,他说,“我觉得这既是荣誉,但更多的是鞭策,激励着我不断地与时俱进。”

2024年9月6日,湖北武汉,肖述剑(左一)获2024“荆楚好老师”表彰
温情:身体是基础、德行是核心,先做人后做事
硕士毕业后,肖述剑当了8年辅导员。在这八载时光里,他的办公桌抽屉里锁着学生们的“秘密档案”:泛黄的笔记本上记满学生随口提及的只言片语——“我想去看看世界”“我以后想当辅导员”“最近妈妈病了”...他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心,温暖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现在,作为学院院长,肖述剑忙于学院管理、学术科研,但他始终把学生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他总是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身体是基础、德行是核心”,他是学生们心中亦师亦友的代表。每次研究生组会结束时,他都会问:“除了学习,最近生活上有没有遇到烦恼?”在操场或羽毛球馆,时不时会看见肖述剑和学生们的身影,在带领大家锻炼身体的同时,积极帮助学生化解生活的烦恼。
让23级研究生李佳乐记忆深刻的是,研二上学期某天下午,她怀着忐忑的心情敲开了老师的门。满心焦虑的说:“肖老师,我……还是找不到研究的方向。”他并没有急着给出答案,而是示意我坐下,和我聊了很久。我们讨论了我的兴趣、职业规划,以及我未来的可能方向。渐渐地,我的思路开始变得清晰。第二天,肖老师把一本书递给了我,“这是我写的《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研究》,你看看,里面有很多可以参考的资料。”翻开书页,我发现里面夹着数十处用红笔圈点的句子——那是老师熬夜时的批注。
“肖老师不仅是作为老师和长辈的劝慰,更像父亲一样对自己儿子的敦敦教诲。”23级研究生陈文鑫永远记得那个秋雨绵绵的傍晚,那段时间因为论文进展不顺和一些意外情况而情绪低落,肖老师知道后专门抽时间陪我在操场散步谈心。肖老师告诉我:“学术就像种树,有的树早开花,有的树晚结果,但根系都要扎得深。”在肖述剑看来,教育的本质是“润物细无声”,他总是用耐心和爱心去引导学生。
肖述剑始终以“实干”为笔,以“善教”为墨,以“温情”为纸,脚踏实地研究学术,无微不至关爱学生。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名学者的坚守,也看到了一名思政教育者的初心。正如他的学生所说:“肖老师是一位将学术品格与育人情怀熔铸一体的师者,他的教育智慧和人格魅力,是我们永远的精神灯塔。”
2025年6月4日,湖北武汉,肖述剑给学生讲授《尚美中国》思政课

个人简介:肖述剑,1981年8月生,汉族,中共党员,武汉大学博士,中国社科院访问学者,现任武汉纺织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人文社科学部常务副主任、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数字党建与传统党建融合研究中心”副主任、湖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主持2项国家社科基金和多项省部级以上课题,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研究成果被多次摘编和全文转载。荣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三等奖、湖北省“荆楚好老师”、中纺联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各类荣誉30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