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者

田裕康:暴雨中的灯塔,照亮学生成长之路

通讯员:彭斯来源:宣传部、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 阅读:发布时间:2025-07-27审稿:刘戈

“那年夏天,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蒸笼中,却仍努力构建我们的飞船。没有示波器,田老师引导我们手工绘制波形图;空调故障时,他甚至自费购买冰块来降温。他常言,环境越是艰苦,我们越要磨砺出真正的技能。”2017届校友贺涛回忆道。2024年9月10日,作为武汉聚芯微电子硬件开发部的负责人,贺涛特意在教师节回到母校,向曾经的导师田裕康表达他的感激之情。对他来说,在田老师的指导下,克服重重困难的科研探索之路,构成了他青春中最宝贵的记忆。

暴雨中的冲锋号

2016年7月,武汉暴雨如注,汤逊湖大桥被洪水吞没,校园积水深达半米。凌晨三点,随着天空中一道闪电划过,四号楼配电房被淹,整栋大楼陷入了黑暗。更危急的是,位于一楼的学院创新实验室里,上百台精密仪器和即将参加全国电子设计竞赛的学生作品危在旦夕。

“仪器要是泡了水,孩子们一年的努力就完了!”接到值班室的电话,田裕康毫不犹豫冲向了学校。天刚蒙蒙亮,他便带领十几名学生组成抢险队,蹚着齐膝深的积水,用课桌搭建“传送带”,将设备一箱箱扛到安全地带。最令人揪心的是那些凝聚学生心血的作品——一个大四学生的智能控制系统,是他半年的毕业设计成果。当田裕康将它递到安全区域时,这个一米八的男生在雨中红了眼眶。

四个小时的奋战后,所有设备完好转移至8栋宿舍楼的临时实验室。然而,挑战才刚刚开始,田裕康带领着学生们正全力备战全国电子设计竞赛。没有标准实验台,他们用纸箱叠成操作台;没有空调,就用泡沫箱装满冰块对着电扇吹。武汉七月的高温让室温逼近40℃,学生的工装上结出了盐霜,但没人停下手中的烙铁。田裕康蹲在角落里,花白的头发蹭着纸箱,万用表的表笔在浸过水的芯片上轻点,每一次数据跳动都牵动所有人的神经。

“真正的工程师要能在废墟上建工厂。”田裕康常这样鼓励学生。当冰块耗尽,他深夜骑电动车驮回工业冰袋为学生解暑;汗水滴在电路板上,他却笑称这是“天然冷却液”。在这“宿舍实验室”里,田裕康带领学生们手绘了上百张波形图,搭建了几十种电路原型,甚至摸索出了用家用冰箱冷藏芯片的土办法。

几周后,这支“游击队”不仅在竞赛中斩获了2项湖北省特等奖和4项二等奖,更创造了全员高质量就业的奇迹——学生大多考入了985、211高校或入职顶尖企业。多年后,已成为芯片架构师的贺涛感慨:“那年夏天教会我们,真正的实验室不在钢筋水泥里,而在永不低头的胸腔中。”

这场暴雨中的突围,不仅拯救了科研设备,更淬炼出一群年轻人对待科研的韧性与智慧。田裕康与学生们用行动证明:困境不是终点,而是创新的起点。

田裕康(左五)指导学生在TI杯202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荣获一等奖

从“省奖破冰”到“全国登顶”

清晨6:30,武汉纺织大学实训楼还笼罩在晨雾中,50多岁的田裕康已经轻车熟路地打开了实验室的灯光。桌上整齐摆放着昨晚调试到凌晨的电路板,示波器的屏幕仍闪烁着微光,记录着这群追梦人奋斗的痕迹。这是202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备赛期间最平常的一个早晨,却承载着田裕康团队二十年来的执着追求。

“想要突破,就要从最基础的芯片选型开始。”田裕康沙哑却坚定的声音在实验室响起。他俯身在一群学生中间,手指在三种不同型号的DSP芯片数据手册上仔细比对。“这个型号采样速率快但功耗高,这个稳定性好但价格贵,我们要找到最佳平衡点。”为了让学生真正吃透技术要点,他带着团队将竞赛官网所有技术文档打印成册,每一页都密密麻麻写满了他亲笔标注的技术要点和实战心得。

回忆起2003年首次带队参赛的经历,田裕康记忆犹新:“那时候学校连像样的实验设备都没有,我们靠着借来的示波器和自制的简易信号发生器,硬是拿下了湖北省三等奖。”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开端,却点燃了他心中的火种。此后每年备赛,他都坚持“三早原则”:早规划、早准备、早实战。

2022级电信专业陈同学深有感触:“田老师要求我们每个电路板必须经过三次以上完整测试,每次调试都要记录详细数据。有次为了一个滤波器的参数,我们反复修改了17次,田老师一直陪着我们到凌晨三点。”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让实验室团队的竞赛成果不断突破。

2023年备赛期间,田裕康带领团队向更高峰发起冲击。他创新性地引入企业级开发流程,要求学生从需求分析到测试报告都要按照工业标准完成。两支参赛队伍在他的指导下,分别攻克了参赛中的两大技术难题。最终,两支队伍双双击中全国一等奖,创造了湖北省属高校的新纪录。

“从省三等奖到全国一等奖,我们走了整整二十年。”田裕康抚摸着实验室墙上的获奖证书,眼中闪烁着欣慰的光芒。如今,他正带领新一届团队向更高的竞赛目标迈进,用匠心续写着新的育人篇章。

2025年,田裕康在实验室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雕琢作品,先要读懂材料

“教师如工匠,学生如作品。”这句镌刻在田裕康教案扉页的箴言,在二十余载教学生涯中化作了具象的育人实践,这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他躬耕教坛的生动写照。在田裕康带过的500余名学生里,既有华为核心技术研发工程师,也有大疆无人机飞控系统的设计师,更有像贺涛这样在智能硬件领域开辟新赛道的创业先锋。这些散布在华为、小米、大疆、海康等顶尖企业研发岗位的行业骨干,如同被精心打磨的玉器,在电子信息产业的版图上折射出璀璨的光芒。

这位“教育工匠”的“雕刀”从来不是千篇一律的,他深知,要雕琢出精美的作品,必须先了解每一块“玉石”的独特纹理。这种教育理念在2018级学生小王的身上得到了完美诠释。面对这个连续几周逃课打《英雄联盟》的“网瘾少年”,田裕康没有简单说教,而是敏锐地捕捉到学生兴趣与技术学习的结合点。他在专业课上抛出了那个改变小王命运的问题:“谁能写个让游戏角色自动走位躲技能的程序?”正是这个巧妙的问题,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小王求知的大门。

当在课堂上看到王同学眼睛里突然亮起的光芒,田裕康立即趁热打铁,当晚就带着示波器和开发板来到学生宿舍。“游戏里的每个操作都是算法在支撑,”他一边向学生演示游戏画面中的路径规划,一边在开发板上编写基础代码,“你想让角色走位风骚,就得先弄懂PID控制算法。”

随后的三个月里,田裕康为王同学量身定制了“游戏化学习”方案:每周二四下午在实验室进行一对一辅导,从C++基础到机器学习框架,所有案例都围绕游戏开发展开。他甚至还找来精通电竞专业的老师共同指导。最终,这个“网瘾少年”研发的智能辅助系统不仅在省级竞赛中脱颖而出,还作为该同学的毕业设计被评为优秀,更帮助其在就业中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每个学生都是待打磨的玉石,我们要做的不是削足适履,而是找到属于他们的光芒。”田裕康说。在这个强调个性化教育的时代,田裕康用自己的教育实践证明,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成为学生潜能的发现者和培育者。

2025年6月,田裕康在实验室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永不关机的“信号源”

在电子信息工程教育的创新前沿,田裕康教授构建的“选拔—培训—竞赛”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正在培养出一批批卓越的工程创新人才。走进他的实验室,一台新改良的程控电源模块正闪烁着蓝色光芒。“这正是我们今年新改良的成果,”田裕康自豪地向参观者介绍,“看这些走线,比当年我们在暴雨中绘制的线路规整多了。”窗外蝉鸣与示波器波纹的奇妙共振,仿佛在诉说着这位教育匠人三十年如一日的育人故事。

田裕康创新构建的育人体系始于严格的选拔机制。他打破传统课堂界限,打造24小时开放的创新实验室,通过项目实践选拔具有创新潜质的学子。“田老师的选拔从不看分数,”现就职华为的毕业生小张回忆,“看我们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动手能力。”这种开放式的选拔方式,让许多传统教育中的“普通学生”找到了绽放的舞台。

2022年5月,田裕康(前排右二)辅导学生备赛

进入培训阶段,田裕康独创的“问题导向式”学习模式大放异彩。他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教学,指导学生以团队形式完成从需求分析到产品落地的全过程。为了夯实学生基础,他常年牺牲假期驻校辅导,将竞赛技术文档打印成册,每页都写满详尽的标注。“田老师就像实验室里那台永不关机的基准信号源,”学生们这样评价到,“每天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

竞赛环节是检验教学成果的关键一环。田裕康指导学生参加的电子设计竞赛,不仅是技术的比拼,更是创新思维的较量。他要求每个方案必须经过十七次以上的迭代优化,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让学生们受益匪浅。“那些通宵调试电路的日子,”大疆飞控工程师小李感慨,“塑造了我们严谨的工程思维。”

这种创新育人模式结出了累累硕果。田裕康培养的学生遍布华为5G芯片、大疆无人机等尖端领域,他们用专业实力诠释着“工匠精神”的传承。在电子工程教育的星河里,田裕康犹如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暴雨中抢运设备的身影,蒸笼般实验室里的坚守,因材施教的智慧,共同铸就了这座灯塔最耀眼的光芒。

“田老师就是我们的‘ 标准信号发生器’,学生们说,“他教会我们的不仅是技术,更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论。”这种教育理念的辐射效应正在显现:在田裕康的影响下,学院建成了覆盖全年级的阶梯式创新培养体系,每年有数百名学生在这个开放平台上获得成长。

三十年春风化雨,田裕康用创新实践证明:真正的工程教育,是点燃创新火种的过程。当严谨治学的态度遇见开放包容的环境,当系统化的培养模式碰撞个性化的成长路径,平凡的实验室也能孕育改变世界的力量。这或许就是新时代工程教育最美的图景——在传承与创新的交响中,奏响人才培养的华美乐章。

个人简介:田裕康,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资深电子设计竞赛指导教师。他深耕电子设计创新教育20年,秉持“理论为基、实践为魂”的育人理念,首创“选拔—培训—竞赛” 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打造开放式实验室,倡导“问题导向式”学习。其指导的学生获全国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3项、省级奖项 200 余项,毕业生多就职于华为、小米等头部企业,年薪最高达数十万。

编辑:夏奎
相关阅读
点击量排行
发稿排行
more
  • 排名
    用稿数
    稿件来源
  • 1
    43
    宣传部
  • 2
    43
    宣传部
  • 3
    43
    宣传部
  • 4
    43
    宣传部
  • 5
    43
    宣传部
  • 6
    43
    宣传部
专题聚焦
更多

阳光校区:武汉市江夏区阳光大道1号 邮政编码:430200 南湖校区:武汉市洪山区纺织路1号邮政编码:430073东湖校区:武汉市武昌区东湖梨园渔光村1号邮政编码:430077

武汉纺织大学版权所有 © 2018 Copyrights all reserved鄂ICP备15000386号-01 鄂公安网备42011102000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