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周来的身份始终难以被单一标签定义。她是教师,是公益人,是自闭症孩子的母亲,更是无数特殊家庭心中的“点灯者”。十余年来,她以艺术为桥梁,在教书育人与公益践行的双重轨迹中默默跋涉,即便风雨兼程,始终步履不停。
星妈与教师:双重身份下的苦与光
2011年,周来的生活被一纸诊断彻底改变——儿子被确诊为重度自闭症。作为母亲,她经历过无数个辗转难眠的夜晚,也曾在康复机构与医院间奔波到近乎绝望。“孩子的状况始终没有太大改观,我算不上一个‘成功’的星妈。”提及儿子,她语气平静,却难掩眼底的黯然。
但命运的裂痕,也是光照进来的地方。身为艺术教师的她,将对儿子的爱与痛,转化为对特殊群体的共情。2011年,她发起“蓝灯志愿团”,用周末课堂为自闭症儿童开启艺术疗愈之门。一粒粒小石子拼成的“4月2日”,一幅幅星宝绘制的画作,一场场风雨无阻的公益活动……这些碎片逐渐拼凑成一道微光,照亮了更多“星星的孩子”。

2024年六一儿童节,周来在给小朋友们讲解蓝染的制作方法
公益之路:从“蓝灯行动”到“社会实践金课”
最初的蓝灯,只是周来带领学生成立的志愿小组。十余年间,它成长为辐射2300余户家庭、荣获国家级金奖的公益品牌,而周来的角色也在悄然转变。
“只做活动救不了孩子,但教育可以影响更多人。”2020年,她将蓝灯实践融入高校教学体系,打造《专业社会实践》课程。课堂上,学生不仅是志愿者,更是“社会设计师”——他们走进康复机构,用无障碍设计优化空间布局;深入社区,策划“萌宠乐融融”融合活动;甚至借助AIGC技术,为自闭症儿童开发个性化美育方案。
这门课没有现成的教材,周来却赋予它最生动的教案:一组学生为自闭症儿童设计“智能服装”,安装有定位APP,有遇水充气功能防溺水,还能通过服装颜色变化帮助孩子表达情感;另一组团队开发“星语APP”,用AI生成绘画引导孩子与外界互动……“公益不是施舍,是平等对话与共创。”周来常对学生说。
2020年,周来创办的康复机构因疫情冲击倒闭。面对挫败,她选择将蓝灯课堂搬到“云端”。每周的“腾讯会议”里,志愿者隔着屏幕陪孩子画画、唱歌;她发起“阳光战疫”项目,为30个特殊家庭配送物资,甚至自掏腰包捐助贫困患儿。有人问她是否遗憾,她摇摇头:“机构倒了,但蓝灯还在,这就够了。”“蓝灯”自成立以来,每周一次的活动基本没有中断过。

周来在辅导小朋友画画
困境与突围:在公益与教学间寻找答案
荣誉等身的背后,周来始终与“无力感”共存。儿子的病情、公益的瓶颈、教学的挑战,像三座大山压在她肩头。但她的应对方式,是将困境转化为创新的动力。
她带领学生调研自闭症家庭需求,构建“自闭症知识信息库”;与教育公司合作自闭症儿童美育APP;甚至将蓝灯案例搬上“挑战杯”“互联网+”赛场,推动公益与创新创业融合。在2023年“黄鹤楼文创市集”上,星宝绘制的非遗主题丝巾被抢购一空,那一刻,她看到艺术与商业共生的可能。
如今的蓝灯,既是志愿团,是课程,更是一个开放平台。周来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共建“融合教育联盟”;在光谷实验小学开设“美育进社区”课程;甚至培训AI技术赋能的志愿者,用数字化手段扩大公益辐射圈。“我希望蓝灯不是一个人的坚持,而是一代人的行动。让更多人成为点灯者”

蓝灯志愿者在陪小朋友游戏
师者匠心:在裂缝中播种希望
在同事眼中,周来有种“温柔的韧性”。她会在课堂上播放星宝的画作,告诉学生“不完美的笔触也有生命”;也会带着学生蹲在康复机构墙角,仔细包着防撞条。“她教会我们的不是设计技巧,而是如何用专业温暖人间。”一名毕业生写道。
而在蓝灯志愿者心里,她既是严师,亦是慈母。每次活动前,她总反复叮嘱:“不要用怜悯的眼神看孩子,要看见他们的光芒。”曾有学生因帮扶困难萌生退意,她轻声说:“公益不是拯救,是互相成全。你给予耐心,他们回报你纯粹。”

结语:灯未熄,路未尽
周来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画:漆黑的夜空中,一盏蓝灯静静亮着,周围散落着大小不一的星星。这是某次活动中,一名自闭症孩子送给她的礼物。
“我从不觉得自己是榜样,只是一个在黑暗中摸索的母亲,恰好举起了灯。”她说。这盏灯,照亮过星宝的画纸,照亮过学生的设计图,也照亮过无数特殊家庭的前路。而属于周来的故事,仍在续写——她计划筹建自闭症艺术资源库,开发线上美育平台,推动高校公益课程标准化……
“教育是播种,公益是耕耘,而收获,可能需要一辈子。”周来望向窗外,阳光正透过艺术学院的长廊洒在地上,仿佛一条蜿蜒的星河。
个人简介:周来,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蓝灯志愿团创始人。深耕特殊儿童艺术疗愈领域13年,主持国家级志愿服务项目,获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大赛金奖。首创“公益+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带领学生完成无障碍设计、AI美育开发等项目,推动高校公益教育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