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者

【纺大人物】杨洪林:古稀教授的人生之春

通讯员:刘园美来源:荆楚网 经济学院 阅读:发布时间:2024-02-27审稿:admin

2023年12月5日,武汉纺织大学杨洪林教授匆匆赶往十堰市郧阳区,在水利局作了《论郧阳“伍子胥堰”的历史逻辑与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价值》的专题报告。

图为:杨洪林教授在书房阅读。

原来,年逾古稀的杨洪林教授得知2023年我国再添4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时,不由想起了“伍子胥堰”。这座2000多年来一直灌溉万亩良田、造福世代生民的古堰,其历史地位和卓越贡献足以彪炳世界灌溉工程史册。时不我待,他立即搜集整理资料,通过一个月的苦战,撰写了1.3万余字关于“伍子胥堰”的研究报告。

“只争朝夕”是杨洪林几十年的写照。

“知青、农民作家”迎来“学习的春天”

杨洪林笑称自己是共和国的同龄人,1950年11月生于郧西县城关镇知识分子家庭的他受中学语文教师父亲的影响,自幼喜爱读书写作,背诵了大量诗词歌赋。20世纪60年代,他经历了“上山下乡”知青生涯,当过农民、搬运工人、牛倌,担任过5年“村官”、文艺宣传队队长……白天战天斗地修理地球、晚上挑灯夜读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讴歌自然山水、父老乡亲和劳动生活的文艺作品。

从17岁到27岁这段最宝贵的青春年华,杨洪林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干过所有的农活、受过所有的苦累,也因此与人民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书香伴我在汉水边长大,我作品中塑造最多的是秦巴山地勤劳朴实的劳动者形象”,他如是说。1977年恢复高考,县文化部门推荐杨洪林以“有突出贡献的知青、农民业余作家”身份参加高考,顺利被华中师范大学郧阳分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录取,迎来人生第一个春天。

为了弥补耽误的10年时光,杨洪林惜时如金、孜孜不倦,在教室里挑着煤油灯、被窝里打着手电筒夜读群书,日复一日泡在书堆里,阅读、抄写、背诵的过程夯实了他的文学功底和研究基础。大学毕业留校任教,盼望从事元明清文学教学的他,被安排从事思想政治工作。放不下钟爱的文学梦,他先后在华中师范大学和湖北大学中文系继续进修。

几年后,已任校党委宣传部部长的他,考取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硕士研究生,师从刘行焱教授。历经珞珈山“八年抗战”的进修学习,熟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中国古代哲学、西方哲学等书籍,开启了杨洪林攀登哲学社会科学峰岚之旅。

连获两项国家项目抓住“事业的春天”

武大求学期间,杨洪林被省高校工委借调两年多。在校学习理论知识,课余从事理论调研,“理论加实践使我的能力像核聚变一样提升,我愈发珍惜机会,全身心投入到哲学研究中去”,杨洪林表示。

1997年,经省教育厅副书记、原武汉纺织工学院党委书记章默英斡旋、争取,杨洪林调纺大任教。“当时学校文科实力薄弱,可以用‘举步维艰’来形容”。他感叹,“纺织院校不仅要谈纤维、谈机械,还要谈文化、谈审美,我建议学校创办文科专业”。1999年社科系成立,首设广告学专业,他提出建构以人文社科为主色、工科和艺术为底色、教育创新为亮色的“唐三彩教育模式”,并相继开设了广播电视新闻学、法学和教育技术等专业。

2003年人文社科学院成立后,杨洪林担任院长。他大刀阔斧加强教师队伍和学科建设。引进人才“不抽一支烟、不喝一口酒、不收一分钱”的“三不”规定和教师博士化的要求,使得学院师资水平得以快速提升。科研上他身先士卒,2001年获得学校首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成果专著《杨献珍哲学思想通论》被《光明日报》赞誉“是我国第一部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杨献珍哲学思想的上乘佳作”。2009年杨洪林梅开二度,再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迎来人生第二个春天。这一年,他已年近60。

面对年轻教师,杨洪林总是毫无保留传授所学,他喜欢以知青时和乡亲们逆水行舟作比,自己是拉纤绳的领头人,呼喊着老师们“跟我上”!

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的背后是心血、是奉献。

几十年痴情不改倾心绘就“家乡的春天”

2015年,杨洪林教授退休了,他有更多时间去思考如何实现人生“霜叶红于二月花”。除了被聘为国家社科基金结项成果评审专家、学校教学督导外,还投身南水北调汉水淹没区的建设与发展,这使他比以前更加忙碌。

“我是汉水的儿子,我感恩这片把我养大的山水”,杨洪林说道,求学时就着手研究汉水文化,从汉水猿人洞遗址到淅川恐龙蛋化石遗址,从青龙泉遗址到屈家岭文化遗址,从道教名山武当山到佛教圣地玉泉寺,从钟祥明显陵到当阳关帝陵,从襄阳古隆中到南阳汉画砖……处处留下了他考察的身影和足迹。

“保存在郧西县博物馆的战国青铜剑,是我当知青时带领村民造梯田时发现的”,谈起家乡,杨洪林显得很兴奋,“汉水流域有很多历史文化亟待挖掘保护。”

20世纪90年代初,适逢武当山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他撰写了一批学术论文,提出一系列创新性学术观点,破解了诸多学术难题,如考溯明成祖大修武当山的政治与宗教原因,阐释陈抟老祖与武当道教思想的渊源、系统论证张三丰内丹思想及太极拳理论等。

从武当山“申遗”到杨献珍哲学思想研究,从受邀指导郧西县“天河·七夕文化”建设,到疫情期间用笔做武器与错误言论做斗争、为英雄谱赞歌,杨洪林走过的每一段历程,无不体现出一位人文社科学者以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为价值选择、无私奉献的大爱情怀。

古稀之年的杨洪林,对家乡那片山水爱得更加炽热,对人生导师父老乡亲们更加感激,对南水北调淹没区的建设更加倾心。而如今,“伍子胥堰”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丹江口文旅项目研究策划等占据了他大部分时间,“焚膏继晷于书房、出谋划策兴山乡”成为他人生新的征程。他“老骥伏枥”地开启了人生第三个春天。

“退休不是知识分子发光的终点站,只要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和百姓联系起来,这样的晚年生活才更加充实、更有价值”,杨洪林教授豪情满怀。

荆楚网:http://focus.cnhubei.com/dhgd/p/17469230.html


编辑:程鹏
相关阅读
点击量排行
发稿排行
more
  • 排名
    用稿数
    稿件来源
  • 1
    43
    宣传部
  • 2
    43
    宣传部
  • 3
    43
    宣传部
  • 4
    43
    宣传部
  • 5
    43
    宣传部
  • 6
    43
    宣传部
专题聚焦
更多

阳光校区:武汉市江夏区阳光大道1号 邮政编码:430200 南湖校区:武汉市洪山区纺织路1号邮政编码:430073东湖校区:武汉市武昌区东湖梨园渔光村1号邮政编码:430077

武汉纺织大学版权所有 © 2018 Copyrights all reserved鄂ICP备15000386号-01 鄂公安网备42011102000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