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铭记光辉历史,近日,武汉纺织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初心实践团一行重走江城红色报刊之路。实践团成员先后前往武汉龙源红色报刊博物馆、《新华日报》旧址、《汉口民国日报》旧址、《楚光日报》旧址、汉口中共中央宣传部旧址暨瞿秋白旧居陈列馆等七处红色地标进行走访调研,重温办报过程、感悟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实践团成员参观武汉龙源红色报刊博物馆
一张张泛黄的旧报纸,承载着先辈们的热血与理想;一处处精心复原的场景,生动再现了往昔革命岁月的艰难与坚守……实践团成员前往武汉龙源红色报刊博物馆,深入参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百年报刊展》,重溯《汉口民国日报》、《楚光日报》、《向导》周刊、《中国青年》、《新华日报》等红色报刊的发展历史,感受那段峥嵘岁月的艰辛与伟大。团队成员进一步认识到,创办报刊用以宣传革命主义,已然成为革命者们争夺舆论阵地、传播先进思想的关键途径。这不仅让成员们对革命历史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更在内心深处激发了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成员苏爱群在参观后提到:“以前只是在书本上了解这些历史,这次近距离看到这些珍贵的报刊和复原场景,仿佛真的触摸到了那段历史。”
“它是党在全党公开发行的第一张机关报,诞生于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从汉口的普通民宅中走出以纸为刀、以笔为枪,传递出胜利的希望……”,实践团成员先后前往《新华日报》旧址、《汉口民国日报》旧址、《楚光日报》旧址、向警予故居、中国青年记者协会、汉口中共中央宣传部旧址暨瞿秋白旧居陈列馆六处报刊遗址开展实地调研,重走江城红色报刊路,绘制研学路线图。实践团成员在调研中发现,部分旧址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寻找过程耗时费力。此外,旧址普遍存在保护力度不足、宣传推广欠缺、红色文化与现代社会融合不紧密等问题,导致遗址信息匮乏,准确资料获取难度极大。即便在修缮中的陈列展馆,红色报刊背后的故事也鲜为人知。实践团成员胡晨秋子感慨道:“看到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被冷落,心里很不是滋味。我们一定要通过这次调研,让大家知道武汉的红色报刊,保护利用好这些红色资源,为提升它们的影响力做点什么。”

实践团成员参观《新华日报》旧址
通过此次调研,实践团成员深刻领悟到武汉红色报刊在特定历史时期的重大意义,其背后蕴藏的革命历史和文化内涵。它们不仅是信息传播的载体,更是革命精神传承、思想引领的重要阵地。未来,实践团计划将对调研成果进行更为系统、深入地整理与提炼,对办报故事进行提炼和挖掘。借助宣讲等形式,让江城红色报刊进校园、进社区,广泛宣传红色报刊的独特价值与深远意义,让更多新时代的青少年了解、学习、传播红色精神。这是一条江城红色报刊发展之路,也是一条红色精神的传播之路。发挥红色报刊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激励更多青年学子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开创未来。
楚天都市报:https://jms.ctdsb.net/jmythshare/#/news_detail?contentType=5&contentId=2395719&cId=0&uik=4e468b89&share_plat=android&sec=e0c9fb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