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光明网〗数字技术为文化遗产活化赋予创新动能

通讯员:史爱武来源: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 阅读:发布时间:2024-12-19审稿:admin

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方面具有独特价值,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这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指明了方向。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加速赋能,不仅有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还能促进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活化利用,让古老的历史文化遗产焕发出时代新活力。

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将文化遗产的物质和非物质内容以数字形式保存、处理和传播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包括对文物、建筑、书籍等实体文化遗产的三维扫描、数字存档和虚拟展示,还涵盖了对传统技艺、习俗、口述历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数字化传播和创新传承。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已纳入全国数字治理体系,成为当前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的迫切需求,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

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为传统保护方法带来革命性的变革。这些技术不仅能够为文物和遗址提供精确的数字化记录,还能通过虚拟重建、智能监控等手段加强遗产的保护和修复。

传统的文化遗产保护包括修复、保护、研究几个方面。就修复来说,文物碎片通过数字三维可视化扫描,基于AI大模型的训练,可以实现不同器形的识别,以及器物的拼对与虚拟复原,再利用3D打印技术实现器物的修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单位用可视化手段记录了箭扣长城、故宫灵沼轩等的数字化修复全过程,实现了不同修复部位的对比、3D拆解等,对推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遗产本体建造技术的深入研究等提供了科学支撑。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已有研究团队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甲骨文的数字缀合,将散落世界各地的甲骨文碎片数字化后进行拼合,极大地推动了甲骨文的释读与研究。

就预防性保护来说,在数字摄影、交互动态图像处理与检测技术的支持下,对壁画、纸质文物等保存现状的大气环境、温湿度等方面进行高精度扫描和高效监测,通过AI技术对环境数据、古建病害等数据进行动态分析,自动识别病害区域,为文化遗产预防性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就保存而言,数据采集、三维数字化存档等技术可以让文化遗产以数字化全新方式永久保存,无限复制。

国内部分博物馆与文保机构率先开展了数字化保护工作。故宫博物院的“数字故宫”、敦煌研究院的“数字敦煌”和西安兵马俑博物馆的增强现实AR复原,这些都是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典范。无论是敦煌通过防病害算法和远程会诊技术实现壁画残损、颜料脱落等预防性保护,还是不少文化遗址通过虚拟方式拼接、复制、修复被毁坏的文物,这些都彰显了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积极价值。

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

文化遗产传播的传统手段主要是文字、图像等形式的报告、图录、报纸等媒介。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人人皆可成为文化遗产的传播者和二次创作者,传播媒介更加丰富,短视频、网剧、纪录片、3D影像等渐渐成为主力。无处不在的互联网技术进一步提升了文化遗产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可以突破地域和时间限制,让世界各地的民众随时随地接触到丰富的文化资源,从而加深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某种程度上,数字化无异于文化遗产的“活化剂”。

至今为止,我国很多古遗址、古建筑、古石窟、古村落等物质文化遗产和许多古乐曲、传统剧目、民族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了数字影像和档案。3D打印还原的西安兵马俑,AR还原的莫高窟壁画,全真三维模型呈现的泉州出水宋船、龙门石窟奉先寺佛首、文昭皇后礼佛图……大量文化遗产都在数字空间获得了“永生”。数字化技术为构建全类型、全链条、全媒体、全方位的宣传传播体系创造可能,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影响遍及全球,逐渐成为讲好中国故事、推动文明交流与互鉴的重要手段。

申遗成功的“数字中轴”无疑是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典型案例。北京中轴线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的重要项目,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数字中轴”正是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的数字化呈现,将物理、历史和思想三个层面有机结合,全面展现北京中轴线的文化价值。“数字中轴”不仅是对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更是通过多层次的信息管理与传播,让这一古老的文化中轴焕发出新的活力,为其他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提供有益参考。

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治理

数字技术的应用推广拓宽了文化遗产的内涵,但也为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治理带来挑战。

传统文化遗产衍生出来的数字遗产正逐渐成为让文物活起来的新质生产力。基于算法、大数据模型的数字文化遗产及相关技术、文化遗产数字衍生品的知识产权等在法律层面都需要得到有效保护,应加强数字文化遗产证书的开发。随着数字化文化遗产的开放与共享,越来越多的机构和个人通过数据开放获取和共享使用等方式提高数据利用效率和扩大文化传播范围,文化遗产传播领域的数字安全问题愈加凸显,及时引入区块链等可追溯、防篡改安全技术,为数据共享和开放存取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技术保障。数字化的文化遗产也需要纳入数字社会治理体系,结合国土资源遥感卫星监测、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监测系统等,提升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管理、监测和保护能力。

为了实现高效的文化遗产数字化治理,国家博物馆等单位共同研究提出数字化五级数据标准方案:高质量数据用于文物保护和研究,而开放应用级和网页级数据可实现文物的商业价值开发。这一方案成就了文物保护与商业价值创造的双赢,为文化遗产的数字版权提供了二次创作的机会,构建了全新的版权壁垒。也有机构在文化遗产数字再生成果的基础上,采用CHIM(文化遗产信息模型,Culture Heritage Information Model)通用格式,延展文化释读层、虚拟修复层、图像解释层、文字翻译层等多维度信息层和生成式创作方式。这些多维度信息既准确呈现了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再生成果,分层保护各层内容知识产权,又极大拓展了文化表达和社会传播,让文化遗产在数字世界活起来,助力中华文明成果创造性转化和传承。

今年爆红的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为我们展示了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中的巨大潜力。该游戏场景取景于全国的36个建筑古迹,如重庆大足石刻、杭州灵隐寺等,其中27个建筑古迹来自山西,不仅引发了游戏玩家的广泛热议,还带动了实地旅游热潮。这一现象凸显了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中的重要作用。12月6日,《时代》杂志最新公布的2024年十大最佳游戏榜单中,《黑神话:悟空》再次上榜,位列第七。《时代》称,该游戏无疑拥有年度最佳艺术设计,充满了华丽而细致的森林、寺庙和山脉场景。

我国文化遗产数量规模庞大,资源丰富,但面临资金不足、自然与人为破坏、数字化进程滞后等重重挑战。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发展不仅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也为普通大众了解、体验和传承文化遗产开辟了新的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创新保护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传播文化遗产、以文旅融合传承方式保护遗产。无论是数字中轴,还是数字故宫、数字敦煌,所有这些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创新探索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启示。随着技术的长足进步和应用创新的持续推进,文化遗产数字化将在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光明网:https://epaper.gmw.cn/zhdsb/html/2024-12/11/nw.D110000zhdsb_20241211_1-18.htm?div=-1

编辑:郑婷
相关阅读
点击量排行
发稿排行
more
  • 排名
    用稿数
    稿件来源
  • 1
    43
    宣传部
  • 2
    43
    宣传部
  • 3
    43
    宣传部
  • 4
    43
    宣传部
  • 5
    43
    宣传部
  • 6
    43
    宣传部
专题聚焦
更多

阳光校区:武汉市江夏区阳光大道1号 邮政编码:430200 南湖校区:武汉市洪山区纺织路1号邮政编码:430073东湖校区:武汉市武昌区东湖梨园渔光村1号邮政编码:430077

武汉纺织大学版权所有 © 2018 Copyrights all reserved鄂ICP备15000386号-01 鄂公安网备42011102000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