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现代化是世界发展的潮流趋势,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期待和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6月17日,今年我省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研讨会第三场在武汉纺织大学举行。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围绕“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之道”开展深入研讨交流。此次研讨会由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和武汉纺织大学共同主办。本版现摘编刊发部分与会专家发言。
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喻立平 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可从三个视角理解。首先,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建构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无论从现代文明发展需要看,还是从中华五千年文明视角看,抑或从中西现代化历程比较视角看,都很有必要构建先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其次,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有其基本内涵和内在结构。文化根脉、文化主体、文化价值观和文化功能目标是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内在结构。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根在农村;创造主体、服务主体是人民大众;价值内核是用先进文化价值观引领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用独特的民族价值观滋润先进价值观;落脚点是要培育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最后,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有其突出特征和基本规律。这是一种创造性文化,其文化形态建立在自信自立、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包容博大的胸怀基础之上,追求人的美好生活,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彰显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但仍存在与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建设不协调的现象,迫切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方法论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适应的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汪信砚 武汉大学资深教授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基于中国国情、中国现实的重大理论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的中国特色,决定了其所创造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现代文明的新的民族形态。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的现代文明。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一系列独特理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展开和推进方式,使中国式现代化深深烙印上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它使得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传承至今的古老文明。因此,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先进本质的现代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本质上是中华民族社会主义文明。一方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种社会主义文明,它能够有效消除资本逻辑主宰下的资本主义文明的痼疾,是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超越;另一方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种中国形态的社会主义文明,它是社会主义文明赓续和发展中的重大创新。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代表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现代文明。它不仅吸收借鉴了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而且深刻关切和积极致力于解决当代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并为此贡献了独特的中国智慧,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开辟了人类文明健康发展的新道路。
把中国式现代化讲得可亲可敬可爱
艾四林 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
“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适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坚持走自己的路,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不是跟随性而是超越性的现代化。
中国人口规模巨大,又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只有构建一个现代价值观的中国方案,发挥出现代化价值观中国方案软实力,才可能在现代化话语体系竞争中占据主动权。构建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既不是用中国式现代化替代西方现代化,也不是用中华文明替代西方文明。讲清楚中国现代化价值观的软实力,关键是要把中国式现代化讲得可亲可敬可爱。
对道路的探索总归要有个方向,这个方向是由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加以规范的。如何看待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的问题?一是历史观。现代化不是一个空泛概念,可从不同维度去追溯它的历史。譬如,西方现代化最早可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文化的现代化,它远早于以工业为标志的工业现代化。考虑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的演进时,要以西方现代化的演进历史为参考,而非随意截取其中一段加以比较和评判。二是世界观。在价值观的比较和讨论中,不能仅局限于西方,而应将包括东亚国家在内的价值观纳入演进视野。三是方法论。弄清楚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的来源,要有宽广的视野,即理论的实践观问题,要看到实践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根本力量。
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
杨凤城 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院长
一个民族的延续需要具备与时俱进的制度体系和现代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从汉唐到前清,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物质生产力处于世界前列,后来由于西方工业革命的冲击,中华文明开始遭受磨难。各派理论家倡导在国家治理上实现现代化,强调工业救国,实业救国。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工业化取得了巨大成功,积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在现代化物质生产力的加持下,中华文明的传承以多种形式与时俱进。可见,国家与民族的生存发展为中华文明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载体。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助现代理念使马克思主义获得了新的形态和生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推进有着复杂的显性结构和隐性结构,甚至有冲突和矛盾需要化解。大多数国家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最初都对传统文化持批判态度,然后又将其与现代化结合,以建立现代化的文化之基,这就要求我们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厚文化底蕴。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文明的旧邦新命。从物质基础、制度保证和精神状态来讲,赋予了它现代力量。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中华文明会焕发新的荣光,起到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的重要作用。
正确处理好活力与秩序的关系
董慧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活力与秩序的关系,是各国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需要处理好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应该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呈现出活力和秩序有机统一。”中国式现代化应当实现活而不乱、活跃有序的动态平衡。在兼收并蓄、开拓创新中,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呈现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的景象。
活力与秩序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体,健康、良好的社会秩序是社会焕发活力的前提和保障,社会活力的奔涌则会进一步促进社会秩序的提升。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第一,要实现党的领导与人民主体力量有机统一。在党的领导下运用好唯物辩证法,既要坚持以党的坚强领导维护治理秩序,确保社会和谐有序,又要调动人民在治理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第二,要实现高水平安全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既要以改革创新活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又要把安全放在突出位置,健全国家安全体系,依靠安全稳定的发展秩序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平稳有序运行;第三,要实现文明繁荣多样与文明的对话包容。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人类进步的源泉和活力的象征。对话包容则基于共同的价值观念与价值秩序。让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交相辉映、相互启迪,才能推动不同文明走向共同繁荣。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王雨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院长
党的十八大确立了“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并提出了美丽中国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为什么要建设美丽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美丽中国”和“如何建设美丽中国”这三个核心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把“美丽”纳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之中。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人与自然关系不断调整、不断适应的过程。美丽中国建设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解决了“为什么要建设美丽中国”这一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论述“建设什么样的美丽中国”进一步阐明了美丽中国建设的内容,并通过提出美丽中国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解决了“如何建设美丽中国”这一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其核心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生态文明发展新道路,这不仅彰显了我们在追求发展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而且也指明了我们应当追求什么样的发展。
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
袁银传 武汉大学教授
现代化是指人类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转型发展过程,即人类社会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由自给自足的小生产向社会化的大生产、由传统政治向现代民主政治、由礼俗社会向契约社会、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由封闭向自由开放的发展过程。现代化是对传统社会的反思批判、辩证扬弃和整体超越。
西方现代化以文艺复兴和思想启蒙为思想先导,以地理大发现和海外贸易为商业契机,以机器大工业生产代替传统家庭手工业生产为科技发展动力,率先启动了现代化巨轮。西方现代化在凯歌行进过程中,展现出传统农业社会前所未有的巨大活力与重大成就,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历史进步,推动了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迈进。然而,西方现代化以资本主义制度为载体,以个人主义为核心,遵循对内剥削和压迫、对外扩张和掠夺的资本运演逻辑,其结果是导致社会两极分化、物质主义膨胀、物质与精神对立、人与自然对抗、侵略与战争不断,使人类陷入危机与动荡之中,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了灾难。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致力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历史进步,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和发展方向。
让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更加富裕
项久雨 武汉大学教授
中国式现代化既强调物质生活的富裕,也强调精神生活的富足。我们要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国式现代化美好精神生活蕴含时代之道。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明确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将建成“文化强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列入到2035年我国发展要实现的总体目标,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作为未来五年要实现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实现人民对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核心要义,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微观生活领域的具体展开。
中国式现代化美好精神生活内嵌文化之道。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物质生活水平“质”的跃升催生出人们更高层次的追求,人们开始在精神文化层面产生新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创造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匹配的精神文化财富,是深入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美好精神生活彰显实践之道。实现美好精神生活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人民社会生活的伟大实践创造。要在现代化进程中激发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美好精神生活,以新科技革命赋能美好精神生活,构建起实现人民对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的行动指南和基本路径。
湖北日报(理论专版):https://epaper.hubeidaily.net/pc/content/202306/20/content_229998.html
光明日报:https://app.gmdaily.cn/as/opened/n/a650a44b87d042708b3613f7cb462e1b
中国教育报:http://newapp.jyb.cn/app_pub/zixun/tuijian/202306/t20230619_98752.html?docId=98752
中国科学报: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3076.shtm
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www.cssn.cn/mkszy/mkszy_xszx/202306/t20230620_5654892.shtml
中国网:http://t.m.china.com.cn/convert/c_4t1S6tqq.html
湖北日报:https://news.hubeidaily.net/hubeidailyshare/#/news_detail?contentType=5&contentId=1558212&cId=0
湖北新闻:https://m.hbtv.com.cn/p/2428290.html
湖北社会科学网:http://m.hbskw.com/p/64705.html
荆楚网:http://news.cnhubei.com/content/2023-06/19/content_16023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