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从2003年开始,中国科协会同相关部门连续举办了22个科普日活动,促进了社会科普工作的蓬勃开展。去年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规定,把“科普日”提升为“科普月”,明确每年9月为全国科普月。
全国科普月活动旨在整合社会资源,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形式普及科学知识,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它是国家推动科学普及、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重要战略举措。其核心目标是通过集中性、规模化的科普活动,破解科普工作的“分散化”“碎片化”问题,同时回应社会发展对科学素养的迫切需求。全国科普从“日”到“月”的转变,不仅是活动时间的延伸,更是活动内涵的重塑。
今年首个全国科普月以“科技改变生活 创新赢得未来”为主题,“千万IP创科普”“科学文化进基层”等6大板块内容,超10万场网络展播、展览、讲堂演出、科普市集、科普阅读等活动在全国各地火热开展,打造了一场贯穿整月的科普盛宴,在全社会营造出“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
“科普日”变成“科普月”
全国科普日从2003年起已延续22年了。过去的科普日集中展示科技成果,普及科学知识。近5年来,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大幅提升,2024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15.37%,提前完成2025年阶段发展目标,显示了多年来持续开展科普活动的成效。
全国科普日升级为科普月,从集中的单日活动演变为一个月的科普盛宴,这一转变意义非凡,映射出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也体现出科普工作的与时俱进。
如今的科技创新井喷式爆发。从人工智能到机器人,从量子计算到新能源,科研成果不断突破。短暂的科普日难以承载如此海量的科技内容,科普月的设立则为全面、深入地展示这些科技成果提供了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能让公众有更充裕的时间去了解和感受科技的魅力与力量,是满足公众对科学知识日益增长需求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科普不仅仅是告诉公众科学是什么,更是帮助社会形成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如果缺乏及时正确的科普,大多数人可能只能“看见结果”,却很难“理解过程”。这种知识的落差容易带来误解,甚至引发对技术的不信任和恐慌(比如,把人工智能想象成“无所不能的黑箱”,担心机器人会“取代人类”)。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具备科学素养的人往往能理性分析和决策。特别是在网络信息时代,科学思维能帮助我们分辨真伪,不被谣言轻易左右。因此,科普月是主动占领舆论阵地、弘扬科学精神、抵制愚昧迷信的重要方式。
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新兴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带来一个又一个新名词,时常让大众觉得遥远,而科普正是拉近这一距离的关键环节。全国科普月以来,各地通过融合展览、讲座、体验、互动、表演、线上线下结合等多元形式,既重视知识普及,又注重将科技前沿与当地人文融合,形成了亮点纷呈的科普格局。在北京举行的首个全国科普月主场活动上,前沿科技令人目不暇接:4D打印机器人夹爪具有磁性响应功能,既能轻拿鸡蛋、棉花,又能自动调节握力,实现柔性夹取;新型可穿戴电子织物包含具备发光、传感、通信等功能的电子纤维,让服饰拥有了智能潜力。
科普月正以更长的周期、更实的场景、更活的形式,让科学从“一时热闹”变为“持续浸润”。当“科学”二字不再是看不懂的公式和高深的专业术语,更不是实验室里冰冷的设备和仪器;当大众真实感受到科技变革与每个人的关系,这种扎根日常、持续生长的方式,才是科普盛宴越来越“香”的核心密码。
科普是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一翼
科普常被理解为“科研人员向公众传播知识”,但事实上,它还是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源泉。
在科普过程中,外行人不经意的提问可能给科研人员带来新的研究方向。“机器人为什么不能像人一样摔倒后自己爬起来?”这类看似天真的问题其实指向了一个前沿科研课题——机器人自我恢复能力。公众的反馈也能成为科技创新发展的驱动力。当人们抱怨智能家居“不够聪明”的时候,研究人员就会想办法优化智能算法使其更贴近真实的使用场景;当有人提出“为什么自动驾驶不能像老司机那样通过‘感觉’判断路况?”,这就启发研究者思考如何把模糊推理和直觉式判断引入到智能网联车算法之中。
孩子问你“为什么扫地机器人不会撞到墙?”。你回答说“它有传感器,就像‘电子眼’和‘触觉’,能探测周围环境,能用算法规划路线从而避免重复和碰撞。”朋友提到“网络推荐的内容越来越符合需求”,你可以解释“这其实是推荐算法根据你的浏览内容和习惯,不断调整推荐内容”。这些轻松交流其实都是一种科普,不仅帮助别人了解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基本原理,也让我们在解释中加深理解。更重要的是,科普不仅在传播知识,也在创造新的思考方式,甚至可能点燃科技创新的星星之火。
可以说,科普既是科研成果走向社会的桥梁,也是科研不断进步的助推器。科研人员在科普过程中需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描述,这个过程本身就会促使他们从不同角度重新理解自己的研究。很多时候,正是这种“反思”孕育了新的突破。
构建社会化科普工作新格局
科普法规定,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推动形成社会化科普工作新格局,是“十五五”时期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的重点工作之一。
青少年是科普服务的重点人群。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周大旺介绍,教育部健全科学教育课程体系,不断完善大中小学及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为中小学科普和校外科学教育提供物质基础。将持续推动中小学校加强科学教育,深化科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积极探索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为国家培育更多热爱科学、勇于探索且具备扎实科学素养的青少年储备力量。
中国科协将广泛联动有关部委和单位,探索建设高质量、多领域、广覆盖的专业领域科普资源库,为科普创作者和社会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科普体验。中国科学院则注重发挥老科学家和研究生的作用。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28年来累计开展4.6万余场讲座,在全国率先实施的“研究生科普学分制”鼓励研究生在课余积极投身科普实践。
作为国内权威的科学传播品牌,“科普中国”平台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参与,组建起以社区工作者、大学生志愿者等为主体的科普信息员队伍,总人数近1800万,有效打通科普传播“最后一公里”。
如今,中国科普还向世界延伸。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科协自2019年起向“全球南方”推广“科技小院”,将“科研攻关+技术培训+示范推广”模式拓展至巴西、肯尼亚等国。一系列“小而美”的科普国际合作项目正让中国科普助力全球民生发展,铺就合作共赢之路。
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学科分工也越来越细。即使是同一领域的科研人员,也未必完全了解彼此的研究细节。因此,不断交流、相互学习,便成为知识更新的重要方式。从这个角度看,科普其实可以被广义理解为“学习”——一种持续不断的、面向科学知识的学习,与“终身学习”的理念紧密相连。
科普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讲解,而是伴随我们一生的学习方式。通过科普,我们不仅能认识世界,更能学会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持续成长。科普不仅是科学与公众之间的桥梁,更是社会与未来之间的桥梁。它有助于我们理解科学,提升自身的素养,甚至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科普无处不在,也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光明网:https://epaper.gmw.cn/zhdsb/html/2025-10/15/nw.D110000zhdsb_20251015_1-18.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