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武汉市“建设支点 当好龙头”系列形势政策宣传教育活动走进汉口历史风貌区,由机关干部、高校师生和市民网友组成的“城市观察团”走进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一楼展厅,长约230米《英雄城市 抗战烽火——武汉抗战历史特展》徐徐展开,246张历史图片和230余件展品无声诉说历史,将观众带入烽火硝烟的年代。
看着饱含沧桑的文物和泛黄的老照片,“城市观察团”成员深受触动。尤其当听到陈怀民烈士放弃跳伞逃生而驾机与敌人同归于尽的讲述时,不少大学生的眼眶湿润了。
武汉纺织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代表在留言簿上写下观后感:“陈列让历史‘活’起来,让历史精神与城市发展脉络联系起来。”
武汉是拥有丰富红色资源和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江岸是武汉红色遗址遗迹最集中的城区,胜利街是抗战记忆中最为醒目的一段。
这条长约3.8公里的道路起于江汉路、止于芦沟桥路,于1946年为纪念抗战胜利而更名。条条大路通向“胜利”,不仅是地理的标识,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在这里,街巷被赋予新的叙事,将英雄的故事娓娓道来。
“城市观察团”沿着胜利街踏访三条以抗战英烈命名的道路——张自忠路、郝梦龄路和陈怀民路,在地标路牌下重温英雄事迹,于烟火气中感悟今日之幸福来之不易。
站在陈怀民路的路牌下,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李万茹久久凝视,想到烈士牺牲时与她同岁,内心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李万茹说,这是她第一次用城市漫步的方式了解三位抗战英烈的生平事迹,相较于从书本上学历史,这种探访活动更直观感性,收获良多。
“这次探访让我联想起最近很火的一部微短剧《真探一九三八》。这部短剧在新四军军部历史陈列馆和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取景拍摄。”武汉纺织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吴嬿告诉长江日报记者,本月,她和几名同学正在构建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的三维模型,准备参加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红色全景资源创意展示大赛,运用新媒体手段和创意产品传播红色故事、传承伟大抗战精神,发挥专业特长为武汉支点建设贡献力量。
“观看了九三阅兵后,我深刻认识到民族复兴需要强大的国防力量作为后盾。”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韩倩倩认为,英雄城市是革命先烈用鲜血铸就的丰碑和荣光,新时代大学生要继承发扬革命精神,为国家建设和城市发展贡献力量。
“伟大抗战精神能够为武汉市‘建设支点 当好龙头’凝聚共识和力量,注入毅力与韧性,明确方位与担当。”再次参观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武汉纺织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艳又有了新的感悟。
她认为,历史上的武汉因其“九省通衢”的区位,成为抗战的战略枢纽。今天,这一地理优势更加凸显。伟大抗战精神启示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通道”,更要成为“支点”和“枢纽”。
刘艳认为,武汉市“建设支点 当好龙头”系列形势政策宣传教育活动走进革命场馆和以英烈命名的道路,为大学生打造了一堂“行走的大思政课”,通过实物和图片展示活化了历史,让大学生走近抗战史,让伟大抗战精神变得具象化,点燃青年为强国复兴挺膺担当的热情。
长江日报:https://cjrb.cjn.cn/h5/html5/2025-09/18/content_151730_2638226.htm?cu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