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下午,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英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石坚应邀为武汉纺织大学师生带来第三期经纬名家讲堂,主题为《语言 文学 文化 能力 素养:语言文学内涵与自主创新观念和意识培养》。全体校领导,“两委”委员,全体中层干部,机关青年读书班学员、全体辅导员以及学生代表参加讲堂,讲堂由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罗锦银主持。本次讲堂还在南湖校区设立分会场并通过网络进行现场直播。
讲堂开始前,校党委书记田辉玉向石坚赠送月面国旗。
石坚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为切入点,表明了高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他提出,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时制宜,通过课程思政、学科统筹,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个环节,体现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各个方面,通过价值观引导、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培养科学的思维习惯,建立健康的身心和人格,让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学会思辨创新的能力、学会表述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危机意识、博弈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以及合作意识。
他表示,大学教给学生的不应是定型的知识,而应是思考的习惯、思维的方式和人文情怀。要从“三个度”开展课程思政:一是角度,从中国视角出发,注重分析比较思考的能力;二是深度,从文化深层次结构出发,关注现实问题、热点问题,帮助学生思辨性理解;三是温度,体现了教师的自身素质修养,让学生在知识习得过程中,感受教师的人格魅力、品格修养,以润物细无声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他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不同教学内容,挖掘课程中的真善美作为育人资源,把课程中生动有效的方法作为育人元素,把课程中的基本理论和前沿知识作为育人动力,把有情有爱有温度的课程作为育人氛围,教会学生读懂中国、读懂西方,着力提升国际传播的影响力、中华文化的感召力、中国形象的亲和力、中国话语的说服力和国际舆论的引导力,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构建起自己的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
罗锦银总结时表示,石坚教授的报告内容丰富、条理分明、内涵深刻,站位高、情怀深、功底强,是一场心灵对话。要学好语言,传播文化,做中国故事的讲述者,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要创新教育,数智驱动,做教育数字化的引领者,培养国家创新需要、社会发展需要的数智化人才。要做新时代“大思政课”的践行者,以胸怀“两个大局”来打造立德树人新课堂。
在互动交流环节,石坚认真并耐心地解答了学生的提问,讲述了捐献100万奖金背后的故事,分享了沉浸式英语学习的心得。整场讲座气氛热烈,充满启发性,对全校师生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现代化教育体系、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重要指导。
讲堂结束后,石坚参观了学校纺织科技馆。
石坚教授简介: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英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四川大学副校长。1995.10.毕业于美国Lehigh大学英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曾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宝钢优秀教师奖、四川大学“卓越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将百万奖金全部捐献,分成两部分"种子基金",一部分用于奖励教师、学生,另一部分作为"教师关爱基金"启动金,关心中青年教师,特别是因病致贫的教师。教育部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专业分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高教司大学外语教学改革课题组副组长。
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文论与英美文学、文化研究、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欧洲学;讲授和参与讲授的课程:“外国语文导论”(本科生)、“文学/文化批评与实践”(本科生)、“论文写作”(本科生)、“战略思维”(本科通识教育课);“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硕士生)、“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硕士生)、“文化批评与研究”(硕士生)、“欧洲文化与文明”(硕士生)、“欧洲思想史“(硕士研究生)、“硕士论文写作”(硕士生);“研究方法论”(博士生)、“二十世纪文学批评理论”(博士生)、“文化研究理论”(博士生)、“欧洲思想与欧洲研究专题”(博士生)。
专著、编著和译著:《美国印第安神话与文学》、The Observer and The Observed等十余部。主编《英语写作》进阶系列教材(外研社)、《新时代大学进阶英语综合教程》(南京大学社)等五套。主持或完成国家社科、教育部、四川省社科、欧盟等国际横向课题等十余项;发表文学、文化研究、欧洲研究、外语教育教学等学术论文七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