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新闻

纺·谈|追求创新 面向需求 推动设计学科高质量发展

通讯员:学通社记者 胡洋洋 厉承淼 王留慧 吴子雅 陈俊来源:宣传部 大学生通讯社 艺术学院 阅读:发布时间:2022-10-10审稿:admin

艺术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十四五”规划中对学科发展的要求,对标设计学申博条件和“双一流”学科建设要求,以副校长傅欣教授为带头人的设计团队和以刘凡教授为带头人的艺术学理论团队,2022年均在国家级项目申报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获批国家自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外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获批直接经费共计75万元,创学院历史新高。大学生通讯社记者邀请副校长傅欣、艺术学院刘凡教授和何媛媛、周一星、杜晓茹博士接受了采访,谈一谈学院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基金申报的那些故事。

记者:设计学作为武汉纺织大学申博学科在此次国家基金申报中取得突破性进展,那么作为副校长兼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您觉得能取得这次成果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学校的优势又是什么呢?

傅欣副校长:我们学院是艺术与设计并行的,很多学校都有艺术学院,但它们可能只是纯艺术相关的学院,而我们学院的特色从院名就体现得很清楚,既有针对艺术相关理论的研究,也有针对设计学的研究。我们学院在探索与建设的路上对标过很多国家的课题,在课题研究方面拥有属于我们自己的具体切实的想法。

首先,我们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团队上,团队其实很重要。我们团队的特点在于它是一个全博士的团队,八位教师,两位教授,其他人都是新晋博士,而且70%以上的博士都具有海外的学习经历,博士们跟我们学校学科的发展方向也高度契合。其次,在艺术学理论方面的研究,我们并不是以发散性的思维思考,而是聚焦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继承上,注重人文方面的研究。另一方面,我们比较注重国际化,即高水平著作的翻译。因为在艺术学理论当中有史有论,有艺术批评。谈到史论,针对很多国际化的著作,我们也有很大的突破。我们这次所实现的一个这方面的突破就是智慧基金项目。这中间涉及到管理学科,一门与艺术学科互相支撑的学科,也就是交叉性,即用艺术的研究方式与管理学科进行交叉,在这个方面凸显出我们的特色。再者,项目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另一个是保护文化传承中工和艺的结合——工艺美术,而我们在这个方面进行了很多前期的准备和投入。最后我还是强调团队,它的形成和凝练,会让学院在未来取得更多的成绩。

记者:您提到交叉学科可以让很多学科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相互融合,那么请问您对这种多学科交叉的发展有什么建议呢?

傅欣副校长:交叉学科的提出已经有很多年了,但是一直没有实质性的推进,2013年4月份,教育部明确成立了第13个门类——艺术学,所以现在的艺术学学生毕业的时候叫艺术学学士和艺术学硕士还有艺术学博士。而2023年起开始实施第14个门类,即交叉学。其实在每个领域都会存在交叉,那么什么是交叉呢?像我们这些80年代读书的学生的感触就很深。交叉最早和世界上的设计相接轨的是平面设计,就是比如我们所看到的广告,印刷等。它们能和国际这么快的接轨的原因是它的设计载体并不需要过多的技术含量。而好的创意一定与精美的制造相联系在一起。那么交叉就不光是形态的创意,还要懂得材料学。这种交叉打破了原有的学科和某一个专业的领域,可以说是以未来的艺术产业创意为背景的设计。我认为学设计的人应该受艺术的影响,同时也会受到科学的影响。未来的设计在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的同时,也会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所以要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同时也有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这才是一个交叉学科,是一种多学科交叉,而不是管理学和社会学的交叉。所以我们现在在和研究生交谈的时候会同时提到很多学科,比如设计学中的人类学,人类学中的社会学。这个交叉在现在这个时代是很及时的,是真正在进行可持续的发展方面做一些研究,我们要把它发展成为一个范式,而不是简单的说说而已。

记者:针对年轻教师,应该采取一些什么样的措施激励他们参与相关科研?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傅欣副校长:这个其实是一个很复杂深奥的问题。虽然我现在是副校长,但我还兼任了艺术与设计学院的院长,我认为如果要把这个问题讲清楚的话,它会涉及到学校深层次的机构的改革和相关学术的配套。举个例子说,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惰性,早上六点钟起床肯定会比早上八点钟起床要更加艰苦。那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人们会愿意改变这个惰性或进行更有效的工作呢?在我看来,用制度来解决问题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而要调动教师们的科研积极性,第一个就是要和学校的归属高度契合,要让他们找到自己的方向。比如我们徐校长最初是学纺织的,那么徐校长这么多年做的很成功的一点是跨纺织行业的材料学。那么同样是材料学,为什么徐校长做的那么有特色呢?我想首先是因为方向找对了。第二是他自身的研究和学校的研究高度契合,同时他自身的研究也对应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这样的研究才是有意义的,否则这个研究就是在自娱自乐。

记者:2022年学院的科研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您的团队也在国家级项目立项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您能谈一谈在申报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学院和科研团队在项目申报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吗

刘凡教授:申报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文科艺术类申报基金项目相对较少,特别是国家社科艺术学项目,竞争压力大且获批率较低。申报所要比拼的也不仅仅是申报书的质量,还有其他很多不可控的因素。在前期申报的时候,我指导团队成员根据自身的学习经历、博士阶段的研究成果,以及各类国家级项目的特点,进行了多类型申报。两位申报成功的年轻教师在刚入职的时候,都参与过我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研究,在大家的努力下,项目获得了结题优秀的好成绩。这让刚刚毕业的博士,有了申报项目和完成项目的经验。在实际操作层面上,团队成员也更了解项目科研制度的运作机制和写作规范。而徐校长倡导的团队合作制度,给我们文科类,特别是艺术类学科散兵游将的研究状态提供了新的思路,能够帮助年轻教师在入职之后尽快地产出成果,让团队凝练出方向与特色,更好地适应目前的学术研究生态。

记者:您能谈谈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吗?

刘凡教授:我个人认为,教学与科研事实上是一脉相承的有机体。教学是研究怎么教与学,科研是怎么做科学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教学提供了研究对象,科研提供了研究方法。比如,我们艺术学院这学期开展的金课展,就是将教学当做研究对象,通过对教学过程的研究来提高研究质量。也可以是,科研提供研究内容,教学提供研究要素。比如,目前我带着学生做的艺术治疗的课题,本科生可以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研究生可以完成更加深入的科学研究。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我还可以产出高质量的研究论文和专著。这个课题不仅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也受到了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既实现了教与学的提升,也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而且也收获了服务社会的公共效益,为下一个研究课题积蓄力量。

记者:能谈谈您负责的《传统工艺考辩视角下中国古代玻璃器设计形态研究》项目选题的故事吗?您的灵感来源是什么?

何媛媛博士:我项目的选题是我博士阶段研究内容的延续,我的博士论文是《中国当代装饰艺术玻璃设计研究》,博士论文重点是针对国内当代装饰艺术玻璃设计的问题展开研究,其中涉及了中国古玻璃研究的相关内容。博士毕业之后,我到武汉纺织大学任教,将博士阶段研究的内容与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相结合,项目“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中国建筑装饰玻璃设计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获批了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青年项目立项。我工作以来的第一次科研立项为我日后的科研工作奠定了信心。随后,我逐渐将研究的视角转移到中国古玻璃器物。期间,“湖北省出土的古代玻璃器物的文献数字化整理研究”获批湖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立项,同时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其中2019年,我发表于BASIC&CLINICAL PHARMACOLOGY&TOXICOLOGY的论文Research on the Independence of Chinese Ancient Glass Art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terial Composition"获得SCI检索;2016年,我发表于"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Education and Humanities Research"的论文"Research on Material Design of Decoration Art Glass"获得CPCI检索,出版《中国当代装饰艺术玻璃设计研究》专著一部,前期科研成果的积累为教育部项目的申报奠定了基础。

我想教育部项目的获批应该是研究过程逐渐沉淀的结果。如果要说灵感的话主要来自于我的研究方向,这让我可以非常清晰地掌握我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记者:能谈谈您的项目申报经验吗?

何媛媛博士:经过几次的教育部项目申报,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是选题,选题要非常清晰地将研究内容呈现出来同时需要具有很强的创新性,申报本子之前可以将近5年的教育部获批选题仔细看一下,尽量避开重复选题。其次,针对选题最好有一定的前期研究作为基础,这也是证明能否顺利展开研究的保障。如果确实缺少前期成果,那么,项目的课题组成员的成果需要与课题研究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性,同时团队结构要合理。此外,项目书的撰写要语言精炼,项目的研究思路最好设计一张逻辑分析图,清晰表述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记者:您从意大利获得哲学博士回来后就来到了武汉纺织大学任教,而今年您的《十字莲花》也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外译项目能简单介绍下“国家社科基金外译项目”吗?另外,能和我们谈谈您申报这个项目的初衷么?

周一星博士: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主要类别之一,主要资助代表中国学术水准、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学术前沿的学术精品。成果以外文形式在国外权威出版机构出版并进入国外主流发行传播渠道,旨在发挥国家社科基金的示范引导作用,深化中外学术交流和对话,进一步扩大中国学术的国际影响力,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让世界了解“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

申报《十字莲花》这个项目的初衷大致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因为我在意大利有过8年的留学经历,我所研究的领域在国外学术界方兴未艾,但在国际会议中却罕见中国学者的身影。但实际上中国学者也做出了许多贡献,我一直想把中国学者的成果介绍给西方学界。其次,申请书目《十字莲花》是我撰写博士论文时重要的参考资料,我对这本书非常熟悉,所以才萌生申请此外译项目的想法。本项目选择翻译新疆师范大学牛汝极教授的《十字莲花》,该书系统介绍了元代中国出土的叙利亚语—回鹘语双语景教徒墓志铭和写本文献,对于了解基督教在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传播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该书的翻译对于意大利学界了解中国景教研究进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该书也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有利于深化中意两国的文化交流。

记者:能谈谈您的项目申报经验吗?

周一星博士:第一,要有足够高的外语水平;第二,要对翻译的书目有深刻的了解,最好是自己研究领域范围内,这样才能在不曲解原意的基础上更好的完成翻译工作;第三,要发自内心的去热爱这件事。因为外译项目的申报工作非常繁琐,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中方出版社、外方出版社进行沟通。

记者: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以及疫情的来势汹汹导致各行各业都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挫折,您所发表的文章《人工智能时代艺术审美体验的特征与应对策略研究》以及获批的《人工智能背景下纺织行业实施高绩效人力资源实践能否提升一线核心员工绩效》项目,在此背景下更有深刻的意义。您是怎么看待人工智能时代对艺术设计领域以及纺织领域所带来的挑战的呢?

杜晓茹博士:首先,我在博士期间就一直很关注人工智能对艺术领域的影响,博士课题是艺术消费体验的形成机制研究,当时选这个题目也是由于艺术市场上出现了很多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打造的沉浸式艺术展和艺术体验活动。近年来,在艺术市场上比较火的日本新媒体艺术团队team lab、澳洲公司Grande Exhibitions推出的《不朽梵高》,以及运用3D追踪摄像技术的伦敦兰登国际《雨屋》,这些耳熟能详的沉浸式艺术展,都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才得以实现。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艺术行业带来的新的可能性,它不仅为艺术家提供了更为便捷的表现媒介,同时也带给了观众更好的艺术体验效果。

其次,人工智能技术不仅是在艺术领域被广泛运用,在各行各业都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对纺织行业来说,越来越多的纺织企业正加快推进智能设备、智能工厂的建设,新的技术运用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但同时也存在机器代工后,一线员工面临着很多的挑战。从长远来看,智能化设备的投用为一线员工提供了“转型升级”的机会,不仅可以给员工营造更好的工作环境,也可以帮助他们通过主动学习成为掌控机器的人,成为企业必不可缺的技能人才。

记者:从您的项目我们看到了科技与艺术的融合,纺织行业特色与艺术的融合,能和我们谈谈您申报这个项目的初衷吗?

杜晓茹博士:我是2020年10月入职的武汉纺织大学,在入职后一个月参加了艺术类的第一次阳光论坛,对自己的博士研究课题进行了介绍。那次阳光论坛徐校长的讲话让我感触很深,徐校长谈到新进教师在加入武汉纺织大学的平台后可以将自己的研究和学校的特色融合起来。而博士期间我的研究课题大多是在导师的指导下,自己独立完成的,缺乏团队合作。徐校长的话让我意识到武汉纺织大学给我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今后在研究方向的选择上我应该学会融入我们武汉纺织大学的特色与优势,项目的初衷也就在这里立足了。

记者:在工科背景、纺织行业特色的高校环境下做艺术方面的研究,您觉得如何做才能更有突破,才能更容易获批国家级项目?

杜晓茹博士:我觉得和选题有很大的关系。在去年的教育厅项目申报中,我在自己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加入了我们学校非遗研究中心的特色,做了汉绣消费体验的研究课题,这一项目最后得以立项。而在今年国家自科的申报上,我尝试着以纺织行业作为我的研究对象,结合自己之前的学习经历最后将选题确定为《人工智能背景下纺织行业实施高绩效人力资源实践能否提升一线核心员工绩效》。另外,在我看来,此次项目获批的另一个大因素得益于借助了我们学校纺织行业的特色平台。

编辑:程鹏
相关阅读
点击量排行
发稿排行
more
  • 排名
    用稿数
    稿件来源
  • 1
    43
    宣传部
  • 2
    43
    宣传部
  • 3
    43
    宣传部
  • 4
    43
    宣传部
  • 5
    43
    宣传部
  • 6
    43
    宣传部
专题聚焦
更多

阳光校区:武汉市江夏区阳光大道1号 邮政编码:430200 南湖校区:武汉市洪山区纺织路1号邮政编码:430073东湖校区:武汉市武昌区东湖梨园渔光村1号邮政编码:430077

武汉纺织大学版权所有 © 2018 Copyrights all reserved鄂ICP备15000386号-01 鄂公安网备42011102000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