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七年栉风沐雨,七年砥砺奋进。第一次党代会以来,武汉纺织大学党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历次全会精神,团结依靠全体师生员工,深化改革创新,推进内涵建设。在迎接武汉纺织大学第二次党代会召开之际,新闻网推出“关键词看纺大”系列稿件,通过对党建思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关键词的梳理,集中反映的学校七年多来的发展。
27.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1年1月科技部正式发文批复建设省部共建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依托我校建设,标志着我校在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方面取得历史突破,将对学校的“双一流”建设及下一步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省部共建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在我校2010年获批的“湖北省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基础上,进一步整合校内优质资源组建而成。
实验室自建设以来,紧紧围绕纺织产业链的关键共性科学问题和国家重要需求,以原创性突破为引领,瞄准行业前沿,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并重,凝练了纤维结构和性能、纺织品加工新理论与新方法、纺织加工新装备与信息化等三个研究方向。形成了一支高水平领军人才领衔挂帅的科研队伍;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的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20余项,承担了一批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重大项目;同时,为服务国防和国家重大战略,承担了“天问1号”火星探测器的弹性隔热部件、“织物版”月面国旗等一批军民融合项目,为国家和湖北省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28.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我校梅顺齐教授主持完成的“高性能工业丝线节能加捻制备技术与装备及其产业化”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次获奖的项目多项技术属国内外首创,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于提升国产高端纺织装备水平及国际地位,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节能降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梅顺齐教授团队联合宜昌经纬纺机有限公司,立足自主创新、持续攻关,通过装备设计制造的理论创新,突破了高性能工业丝线难以实现高品质加捻卷绕、装备能耗高、效率低的技术难题,发明了节能高效直捻加捻技术,成功研制出轮胎帘子线、环保地毯丝以及超细玻璃纤维丝节能型加捻技术装备,取得了主要技术性能优于国际同类产品的卓越效果。

29.嫦娥五号“织物版”月面国旗
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完成采样任务,其上升起飞前、着陆器携带的一面“织物版”五星红旗是由我校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徐卫林教授团队历时八年、攻坚克难研制而成。
此次月面展示国旗装载在着陆器外侧,无任何温控保护措施。当整流罩脱落后,国旗将面临着太空中的高度真空、高低温循环以及强计量紫外辐照等极端环境条件。与嫦娥三号、嫦娥四号以及玉兔月球车上的国旗采用喷涂方式不同,嫦娥五号“织物版”国旗突破纺织品在极端条件下的耐久性难题,是一面真正的旗帜,这标志着在中国航天历史上,第一面在没有温控的严酷环境条件下的织物国旗成功在月球上展示。
近年来,学校发挥纺织、材料等学科优势,以学科链深度对接产业链,与行业龙头企业协同攻关,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使“现代纺织、大纺织、超纺织”科研和应用不断拓展。

30.天问一号耐高温弹性密封装置
2021年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我校徐卫林教授带领团队研制的“火星着陆巡视器耐高温弹性密封装置”,为着陆过程“魔鬼9分钟”中的姿态调整提供保障,深度助力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继成功研制嫦娥五号月面展示国旗后再次为中国航天事业贡献“纺大力量”。
“火星着陆巡视器耐高温弹性密封装置”装配在姿控发动机喷口尾管和导流锥管连接处,该装置使用特种无机纤维材料与金属材料复合编织,成功将姿控发动机喷口产生的1500℃高温阻隔、密封,并实现了姿控发动机喷口尾管和导流锥管的弹性连接。耐高温弹性热密封技术阻断了发动机火焰高温热传导对周边设备运行的影响,确保发动机火焰不泄漏,实现了姿控发动机火焰喷射时产生的反推力精准可控,为探测器平稳着陆火星提供了重要保障。

31.第89届世界纺织大会
素有“纺织业奥运会”美誉的世界纺织大会拥有百年历史,有上百国家加盟,是全球纺织科技界和产业界最具影响的盛会。我校凭借学科优势以及深度契合大会发展宗旨的申报方案,在与美国、波兰等众多竞争对手激烈角逐中脱颖而出,最终赢得了第89届大会的主办权。2014年11月3日-6日,我校承办的第89届世界纺织大会在武汉隆重举行。本届大会主题为“从纤维到服装的纺织创新”,具体包括纺织品的设计与创新、纺织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当下受到广泛关注的智能纺织品与可穿戴技术等13项会议议题。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及地区、国内纺织产业界、学术界及咨询机构的300多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论纺织发展。世界纺织大会的举办开拓了我校国际合作的新局面,加强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充分展示了纺大形象。

32.荆楚纺织非遗馆
2018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达《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实施方案2018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的通知》,我校申报的《鄂东民间挑补绣传习基地》(荆楚纺织非遗馆)项目获得中央预算内的大力支持,这也是湖北省首个以高校为主体的中央投资文化项目。《鄂东民间挑补绣传习基地》(荆楚纺织非遗馆)项目在湖北省文化厅、湖北省发改委、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改委的大力支持下,2016年入选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旅游提升工程》重大建设项目储备库。
鄂东民间挑补绣传习基地(荆楚纺织非遗馆)依托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武汉纺织大学),落位南湖校区图书馆四、五楼,项目总投资800万元,面积2000多平米,集中展现荆楚地区23项省级以上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保护、研究和创新成果,是湖北省首个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传承保护、研究教学平台,项目建成后全面对外开放。

33.管理与经济研究院
2021年4月6日,我校管理与经济研究院成立。当今管理学、经济学与社会、自然科学联系紧密,深入其中大有文章可做。学校表示,成立管理与经济研究院,旨在通过这种创新模式吸引有能力的教师在这个平台做研究,积极探索未来的研究方向,并把研究院做出特色。研究院的成立定会成为我校管理与经济学科发展的引擎,并带领相关学科逆流而上,为学校学科整体发展助添活力。

34.高被引学者
高被引学者作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的被引总次数在本学科所有中国(大陆地区)的研究者中处于顶尖水平,入选高被引科学家名单,这意味着该学者在其所研究领域具有世界级影响力,其科研成果为该领域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我校电子电气学院的刘侃教授,2018年入选享受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人员、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荣膺2018年度“荆楚好老师”称号,2019年被聘任为武汉纺织大学“阳光学者特聘教授”,连续六年(2014-2019)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生物医学工程学科)。
2021年4月22日,全球性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Elsevier)正式发布了2020年中国高被引学者(Highly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我校管理学院张星教授作为工商管理学科学者成功入选。据了解,在2020年管理学科大类中,共2所湖北省属高校3位学者入选。此次张星教授入选是继2019年科研论文入选“社会科学”领域全球前1%ESI高被引论文的又一重要成果,也是管理学院加强学术生态建设的成效体现。

35.小平科技创新团队
2016年8月22日,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2周年之际,我校“绿色环保协会水污染治理创新团队”在第十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颁奖大会上被授予“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荣誉称号,实现了我校大学生在国家级荣誉里的又一次突破。
武汉纺织大学“绿色环保协会水污染治理创新团队”成立于2010年,是由环境学院跨年级跨专业的学生自主组建的以大学生科研创新为目的的研究团队。自成立以来,团队依托纺织印染清洁生产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高层次科研创新平台,将专业知识和公益志愿深度融合,积极开展纺织印染行业污染控制及水污染处理社会实践和项目研究。11年以来,团队走过9个省份、27个城市、65个湖泊,成员发表各级各类环保论文50余篇,获得国家级奖项50余项,团队曾获全国优秀社团、全国百强社团、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本禹志愿服务队等称号,团队实践育人活动受到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等新闻媒体报道,赢得广泛的社会声誉。

推荐阅读:
【迎接党代会】关键词看纺大(一)https://news.wtu.edu.cn/info/1002/29363.htm
【迎接党代会】关键词看纺大(二)https://news.wtu.edu.cn/info/1002/29431.htm
【迎接党代会】关键词看纺大(三)https://news.wtu.edu.cn/info/1002/29465.htm
【迎接党代会】关键词看纺大(四)https://news.wtu.edu.cn/info/1002/29505.htm
【迎接党代会】关键词看纺大(五)https://news.wtu.edu.cn/info/1002/295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