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新闻

师者|李建强:真真切切的把课堂教学当成主战场

通讯员:彭仕文 李旭豪来源:大学生通讯社 阅读:发布时间:2021-09-10审稿:admin

(学通社记者彭仕文、李旭豪,以下简称“记者”):我们知道“卓越教学奖”是本科人才培养的校级最高荣誉,对于此次获奖您有什么感想呢?您当初是怎样与纺大、与讲台结缘的呢?

李建强:首先,获奖我是非常高兴的,在学校给出许多指挥棒的时候,强化教学这个指挥棒扬起来了,导向明确,广大教师深受鼓舞。同时,我也要感谢学校的培养,我是从青年教师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教学经验也是从各位老教师和学校的教育教学政策、措施、管理、约束中慢慢积累起来的。我的成长也好,获奖也好,可以说这个大环境占主导部分。还有一部分,则是我个人对自己教学的信念,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工作年份比较长,从85年一直到现在。我始终感觉很幸运,每年能跟新学生交流,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时俱进,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心态是喜悦和平和的。另一方面,可能是在课堂上具有比较鲜明的特色契合了教学奖评选的条件。回顾从教起点,当年工作是服从分配的,我是专业第一名,于是老师邀请我去当一名教师,而且我的父母也都是教师,因而我对教师行业亲切、有归属感,于是接受了老师的邀请,去当了一名教师。

记者:作为一名优秀的老师,您认为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什么?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思考和做法呢?

李建强:培养人才要做到上要通天、下要接地。上要通天是指要符合国家政策,把握国家教育的发展,倘若搞不明白政策的话,做事情是盲目的。下要接地气有两种,一个是要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第二个是要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来强化自己。只有抓紧这两点,并把这两点相互结合,才能培养出有用的人才。具体到纺织工程,这几年我所做的工作,首先是我们获得了双认证,一个是工程专业的认证,另一个则是英国的Ti学位(纺织工程学位)认证,说明我们的教育是和国际接轨的。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进“新工科”建设,也促使我们在工科教育中进行转变,这些政策导向对我们老师的成长都是很有帮助的。

记者:可以跟我们谈谈您教学过程中有哪些独特做法吗?

李建强:我讲课的时候喜欢举一些接地气的身边的案例,我最喜欢举的例子是03年非典的时候我们刚好在湖北荆门一个企业评标的经历,我就把其中涉及的一些知识点在案例中的运用讲给同学听。因为是我经历过的,讲起来生动有趣,学生也爱听。我觉得有些课难免会比较平淡,但有些课会突然的迎向高潮,讲到高潮处同学和老师都会非常兴奋,那么这样的高潮点恰恰是老师有深刻体会的地方,也正是需要我们老师去有意设计着力的点。

记者:获评首批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作为课程负责人,您和您的团队付出了怎样的努力?

李建强:我们这个课程叫纺织材料学,我们非常荣幸的获得首批线下一流课程,也就是俗称的“金课”。这门课有非常好的基础和延续,它在05年获得了省精品课程,13年获得了国家精品课程,16年转化为国家资源精品共享课。每一步我们都是对准目标,稳扎稳打,以评促建。过程中,我们发挥团队的几个特色:第一点,我们团队在不断地补充新鲜血液,因此我们团队的知识结构、国际视野、工程背景、梯队建设各方面都非常优秀。第二,我们教学内容是既遵循传统知识,又加入了大量老师的社会实践。第三,我们是真真切切的把课堂教学当成主战场。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经历许多困难,因为严格地把要求执行了,一切就都水到渠成了。

记者:作为带头人,您是如何带领您的教学团队的?在团队建设方面有哪些难忘的经历?

李建强:我个人理解,过去的成绩我觉得都过去了,只要把工作做好,底子过硬,奖项自然而然就来了。我有个观点是,我们报奖项的目的是对过去的工作进行总结,得到奖项是对我们的一种肯定,并不是为了去得奖而去申报。非要讲困难的话,就是在有些时候教育方法与理念仍有些滞后,我们相当于跟跑者,要克服这个困难就只有奋力从跟跑者进化到并行者,再到引领者。

记者:您是如何坚持教研相长的?

李建强:我觉得我作为老教师有丰富的经验,在课堂上与学生不断互动的过程中,学生能学到知识,教学相长,对老师来讲也要不断提高自身。我的兴趣爱好是纺织科技史和纺织文化、科技史的发掘和阐释,对于我搞好纺织材料学是特别有帮助的。我还有个爱好是收集邮票,在这个过程中将纺织相关知识点带入,去发现它背后的故事,然后带进教学课堂中去讲给学生听,让课堂更加生动,还可以弘扬中国文化,最近也在写相关的文章。

记者:下一阶段,您有哪些规划和思考呢?

李建强:有两个方面我在规划和思考,第一,在年龄上我已经57岁了,我这门纺织材料学要继续保持很高效的教学水平,需要年轻人顶上去,我之后要做的工作就是把自己的知识、自己的教学经验,最大程度地传授给我们团队的年轻人,让他们再继续把这门课程保持优秀下去;第二就是我主持的省级名师工作室,要把这个工作室搞好,对此我拟定了三个大方向:第一个方向就是纺织材料学也是我现在所研究的学科,第二个就是非织造材料,第三个是纺织文化史。通过这三个方向将这个团队建设好,传播我自己的理念和知识,并能有人继承传播给更多的人,让我们学校的纺织学科能够越办越好。

记者:作为一名35年教龄的资深教师,请问您认为做“四有”好老师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努力?您对青年教师的发展有哪些指导和建议呢?

李建强:要做“四有”好老师,首先肯定是要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渊博的相关的知识,让自己的课堂上有东西可讲。其次,就可以像我一样把自己的兴趣爱好与自己的学科教学结合起来,让课堂变得更生动,能给学生以故事或者其他的形式去讲述知识,与学生互动。当然,自己也要去了解一下当代的流行的东西,要做到接地气。对于年轻老师的建议,我觉得是要耐得住寂寞,要在三尺讲台上能够站得住,能够讲得出,俗话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就是老师,有时候老师会被放在聚光灯下,有时候老师也会无人关注,自己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搞好教学是最主要的,不要去想其他的东西,如果自己教出来的学生以后有优秀的成绩,自己也会非常欣慰,这就是老师。

编辑:程鹏
相关阅读
点击量排行
发稿排行
more
  • 排名
    用稿数
    稿件来源
  • 1
    43
    宣传部
  • 2
    43
    宣传部
  • 3
    43
    宣传部
  • 4
    43
    宣传部
  • 5
    43
    宣传部
  • 6
    43
    宣传部
专题聚焦
更多

阳光校区:武汉市江夏区阳光大道1号 邮政编码:430200 南湖校区:武汉市洪山区纺织路1号邮政编码:430073东湖校区:武汉市武昌区东湖梨园渔光村1号邮政编码:430077

武汉纺织大学版权所有 © 2018 Copyrights all reserved鄂ICP备15000386号-01 鄂公安网备42011102000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