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新闻

学校在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再创佳绩

通讯员:侯畅、李东亚来源:团委 校友处 阅读:发布时间:2025-11-05审稿:张德科、余家友

“挑战杯”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10月31日至11月3日,第十九届“挑战杯”中国移动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在南京大学举行。学校成绩位居省属高校前列,在主体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在2025年度“揭榜挂帅”擂台赛中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在“人工智能+”专项赛中获得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学生获奖数量、师生参与和学院覆盖面得到进一步拓展。

学校自2024年10月启动本届“挑战杯”赛事组织与筹备工作以来,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不断扩展“挑战杯”竞赛育人内涵和服务“一流学科”建设价值指向,持续打造共青团服务青年科技创新的平台载体。校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卫林高度重视“挑战杯”科创育人牵动作用发挥,专程抽出时间参加国赛项目培训辅导,对每个项目提出修改完善意见,深切勉励参赛项目团队学生和指导教师。校长傅欣经常性关心“挑战杯”备赛工作,对学校竞赛团队赴南京参赛提出具体要求,极大鼓舞了参赛队伍的自信心和精气神。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罗锦银代表学校首次成为“挑战杯”全国组委会副主任,全流程参与备赛指导,并带队前往国赛现场,细致指导每一个竞赛团队。副校长王栋、王新云等其他校领导也分别以项目指导、赛事筹备等不同形式关心“挑战杯”备赛工作,鼓励参赛团队追求真知、迎接挑战。

往届“挑战杯”特等奖、金奖指导教师,有关职能部门、二级学院负责人等从校赛启动到终审决赛、从项目选题到路演展示、从工作协调到条件保障等给予极大支持、帮助和指导。学校国赛参赛团队在南京备赛期间还得到孙家军校友企业江苏华瑞时尚集团的大力支持。

校团委协同本科生院、科学技术发展院、研究生院等校内相关单位积极备赛、精心组织、精准指导,以学校“科创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为锚点,强化科创育人方向,全校共有近800个项目报名参赛,3500多名学生参与竞赛,超过260名教师指导竞赛;以校外专家资源精准对接为支点,强化竞赛学术导向,邀请专家不淘汰指导20余轮次;以深化赛事组织服务保障为基点,强化三全育人旨向,赛程历时1年零1个月,50余人代表学校出征国赛决赛。

在终审决赛中,经过展位问询、教室答辩等环节的激烈角逐,我校学子凭借出色表现,斩获多项大奖,取得优异赛绩。资环学院推荐、李强等老师指导、李皓辰等学生参与的《金属-碳复合界面的构筑及其驱动水中抗生素净化的协同机制研究》荣获主体赛一等奖。技术研究院推荐、陈佳慧等老师指导、张旋等学生参与的《温湿自衡——热湿响应智能调节面料》荣获主体赛二等奖。传媒学院推荐、黄钞华等老师指导、江美琪等学生参与的《数字乡村背景下三农直播带货的影响因素及其发展路径研究》与伯明翰学院推荐、吴浩等老师指导、甘露等学生参与的《红色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困境与对策——基于78个革命遗迹和13912份调查问卷的深度分析》荣获主体赛三等奖。

本科生院(工创中心)推荐、汪峰等老师指导、冯定磊等学生参与的《磁吸式双协同智能管道检测机器人》荣获2025年度“揭榜挂帅”擂台赛特等奖。机械学院推荐、王军等老师指导、陈永康等学生参与的《“光驭 极刻”——激光纳米级超高速增材智造系统》荣获2025年度“揭榜挂帅”擂台赛一等奖。纺织学院推荐、郭西伟等老师指导、李一杰等学生参与的《基于无溶剂工艺构建的零VOC抗菌水性聚氨酯》荣获2025年度“揭榜挂帅”擂台赛二等奖。机械学院推荐、张弛等老师指导、饶灿灿等学生参与的《经纬智检—基于AI算法的高精度钢管无损检测系统》和管理学院推荐、万欣老师指导、程佳欣等学生参与的《纤问智纺——多模态纺织大模型》荣获“人工智能+”专项赛二等奖。本科生院(工创中心)推荐、吴世林等老师指导、石志翔等学生参与的《智能双臂控制算法》荣获“人工智能+”专项赛三等奖。

主体赛获奖团队介绍

项目名称:金属-碳复合界面的构筑及其驱动水中抗生素净化的协同机制研究

报送单位:资源与环境学院

团队成员:李皓辰、吴家辉、李鑫钰

指导老师:李强、潘飞

项目介绍: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的抗生素造成的抗生素残留问题,对水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环境中残留抗生素诱导产生的抗性基因也引发广泛关注。现有传统污水处理工艺不能有效地去除抗生素,致使抗生素母体和生物体代谢物进入水环境,研究和开发高效的抗生素净化技术对水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目构筑了三种复合碳功能界面用于增强抗生素的净化,实现抗生素的吸附和催化降解,探究了其快速去除的过程原理和技术方法,为抗生素废水的高效去除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项目名称:温湿自衡——热湿响应智能调节面料

报送单位:技术研究院

团队成员:张旋、彭凌浩、薛恒、刘良宵、丁佳璇、张鑫、王伦、陶德昌

指导老师:陈佳慧、郭启浩、王栋

项目介绍:“温湿自衡”一款革命性的热湿响应智能调节面料,以自然为师,用科技赋能纺织,重新定义热湿舒适面料。项目灵感源于松果在外界环境的可逆开合,团队通过材料创新与结构创新,实现了具有热湿双向调节能力的智能面料。在热湿状态下,面料孔隙打开,畅快排汗散热;干冷状态下孔隙收敛,锁住体温,维持微气候平衡,突破了现有面料只能实现单向传导的难题,推动了纺织材料高端化发展。目前,已与李宁、乔丹等品牌达成战略合作,获用户广泛好评。

项目名称:数字乡村背景下三农直播带货的影响因素及其发展路径研究

报送单位:传媒学院

团队成员:江美琪、曾莉、赵李燕、陈超峰、杨雅惠、王景皓、宋童、余凡

指导老师:黄钞华、望海军、王慧

项目介绍:本项目聚焦普通农民在三农直播电商中的盈利困境,以科特勒5A模型为理论基础,从“人、货、场”三个维度展开深度调研。团队历时三年,收集问卷2587份,走访20余家单位,分析三万余条文本数据,深度访谈70余人,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数据挖掘等方法,厘清了三农直播带货的关键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主播人设的差异化与高互动性能够显著提升用户停留时间与购买意愿;三农产品包装的字体风格与信息诉求的一致性有助于强化用户的品牌认知;虚实融合的混合式直播场景能够提升新颖感和沉浸感,从而促进三农产品销售。项目提出系统化解决方案,包括打造主播地域文化IP、凸显产品生态价值、构建沉浸式直播场景等措施,并已在恩施地区4家三农企业落地实践,取得显著成效。近两年,项目成果已在《Journal of Consumer Behaviour》等国际知名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篇,并连续两年在互动营销国际学术会议上获评优秀论文。

项目名称:红色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困境与对策——基于78个革命遗迹、13812份问卷实证分析

报送单位:伯明翰时尚创意学院

团队成员:甘露、赵子萱、李坤泽、王曼琪、吴珍妮、陈燕语、马宏莉、江陈辰

指导老师:吴浩、魏欣、闫俊

项目介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红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不仅是赓续红色血脉、筑牢文化自信的战略需求,也是激活红色资源经济价值的重要路径。本项目以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为实践起点,走访78个革命遗址,完成13812份样本分析,基于调研成果构建红色文化遗产数字AI智能化平台。该平台融合本地部署技术与虚拟数字人交互模式,采用自主研发的离线算法和结构化红色知识库,同时支持双模态交互,用户通过文本/语音与AI智能体个性化问答,精准获取知识,同时可唤醒三维数字人讲解,增强情感共鸣与沉浸体验。本项目聚焦平台功能迭代与技术标准体系构建,形成可复制的红色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技术模式,推动红色文化资源向文化生产力的创造性转化。

2025年度“揭榜挂帅”擂台赛获奖团队介绍

项目名称:磁吸式双协同智能管道检测机器人

报送单位:本科生院(工创中心)

团队成员:冯定磊、干成洋、胡闯、肖伟、刘淼鑫

指导老师:汪峰、龚文琛、吴世林

项目简介:传统石油管道检测机器人依赖拖缆供电,存在供能有限、行进距离短、地形适应性差等痛点。本项目设计制作了一款磁吸式双协同智能管道检测机器人,采用内外机分体、磁力引导驱动的技术路线,摆脱拖缆依赖。内部机器人采用V形双臂弹性结构,可自适应不同管径与弯管环境。外部机器人采用C形抱夹结构,集成磁引导模块。项目运用强磁Halbach阵列,有效增强磁场穿透能力,实现内外机器人间的稳定磁力耦合与无接触牵引。

项目名称:《“光驭 极刻”——激光纳米级超高速增材智造系统》

报送单位: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团队成员:陈永康、张庆乐、饶灿灿、陈升顺、吴新悦、尹小龙、徐芷洁、张益源、居军、叶远阳

指导老师:王军、徐智航、汪华方

项目介绍:当前,航空航天、生物医疗、微电子等领域对复杂微纳器件的制造效率与精度提出了极致要求,传统3D打印技术因精度及效率低下、材料单一、缺乏智能检测而难以满足需求。本项目通过转镜-振镜协同扫描与AI在线检测闭环控制技术,攻克了纳米尺度下“精度”与“效率”不可兼得的难题,实现了峰值制造速度>2mm³/h且最高精度达200nm的跨越式突破。通过MOF衍生光刻胶材料体系,成功将打印材料从聚合物拓展至金属,为微纳功能器件的直接制造提供了全新方案。

项目名称:基于无溶剂工艺构建的零VOC抗菌水性聚氨酯

报送单位: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全国重点实验室

团队成员:李一杰、周政宇、文欣桐、杜嘉欣、冉敏、刘子斐

指导老师:郭西伟、肖杏芳

项目介绍:传统溶剂型聚氨酯因高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已难以适配环保政策与市场需求,而水性聚氨酯凭借 VOC 排放量低、环境相容性好的优势。经过数十年水性化技术迭代,当前水性聚氨酯产业仍面临无法突破的核心技术瓶颈:为保障聚合与乳化过程的顺利进行,市场主流工艺仍需大量使用有毒性溶剂作为助剂,导致最终的水性聚氨酯产品始终存在微量有机溶剂残留,难以达到 “零 VOC” 的终极环保标准。本项目以绿色媒介为功能核心组分,通过体系优化工艺构建零VOC自分泌自清洁抗菌水性聚氨酯材料。该材料依托绿色反应媒介的缓慢释放特性实现持续抗菌、自修复和自清洁效果,在绿色环保材料领域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与推广前景。

“人工智能+”专项赛获奖团队介绍

项目名称:经纬智检—基于AI算法的高精度钢管无损检测系统

报送单位: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团队成员:饶灿灿、张厚强、李亚军、叶子豪、王沁、胡堃、李佳颖、张庆乐、胡泽馗、陆佳诚

指导老师:张弛、周玉艳、孙杰

项目介绍:钢管是许多工业设备的大动脉,应用于输送、航空、汽车、医疗等多个专业领域,并且其在各个工程制造成本中占据了较大的成本。每年因钢管质量不合格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高达上十亿人民币。经纬智检—基于AI算法的高精度钢管无损检测系统,可以实现高精度、高准确率、全指标的检测,我们的检测准确率可达99%以上,检测精度已达0.03mm,团队申报专利30项,系统指标全面满足市场需求,系统拥有三大核心技术。第一,融合多光谱信息的钢管外壁缺陷智能检测与分类深度学习模型;第二,针对低对比度环境的钢管内壁X光图像增强与实时缺陷识别轻量化网络;第三,基于多模态时序预测的钢管全生命周期质量数字孪生与预测性维护系统。

项目名称:纤问智纺——多模态纺织大模型

报送单位:管理学院

团队成员:程佳欣、郑爱乐、张一川、刘书洋

指导老师:万欣

项目介绍:纤问智纺是国内首个面向纺织全流程的多模态行业大模型,响应国家“人工智能+制造业”战略。项目针对纺织企业面临的政策理解难、质检效率低、供需脱节、工艺标准化不足等痛点,打造九大智能子系统:智能政策解析、多模态视觉质检、虚拟试衣与智能裁剪、供需预测与智能排产等。基于DeepSeek-R1大模型,采用改进PPO算法、知识图谱、RAG技术等创新方法,构建纺织专用知识库,实现精准语义理解和工艺决策。同时,提供SaaS和私有化部署方案。团队获国家级荣誉5项、省部级奖项20余项,致力于推动纺织业数字化转型,为中国制造升级提供智能底座。

项目名称:智能双臂控制算法

报送单位:本科生院(工创中心)

团队成员:石志翔、姜永涛、刘成羽、陈敬星

指导老师:吴世林、龚文琛、杨军

项目介绍:具身智能模型在端侧部署时面临的计算量大、实时性差等问题,本项目设计了一套端侧可部署的算法--智灵双臂控制算法。该算法采用“客户端-服务器”分离架构,上层为基于ROS2的实时控制层,集成多目视觉与机械臂控制节点;下层为智能决策层,部署SEM模型的推理模块;两层通过HTTP通信实现高效协同。该算法成功实现了VLA模型的高效端侧部署,通过多模态信息的深度融合,显著提升了系统在复杂场景下的泛化性与鲁棒性。本项目算法在多个实物机器人上进行了端侧部署和测评,包括工创中心自制的仿人双臂机器人。

本次大赛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南京大学、共青团江苏省委承办,比赛搭建了“1+2+N”的工作矩阵,即1个主体赛,“揭榜挂帅”“人工智能+”2个专项赛,同时举办“挑战杯”项目对接转化会、专场招聘会、青年科技创新研学等多个配套活动。本届竞赛共吸引来自全国2700多所高校的40余万件作品、300多万名学生参赛。在终审决赛中,共有640件和643件作品分别入围主体赛和“人工智能+”专项赛,全国480余所高校、超10000名大学生前来参赛。

期间,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罗锦银一行还走访看望了连云港、淮安、南京等地的校友,就筹建苏北(地区)校友联谊会进行调研指导,赴南京林业大学学习交流“双一流”建设、学生创新创业等经验,并到孙家军校友企业江苏华瑞时尚集团调研交流。

(罗锦银一行赴南京林业大学学习交流)

(罗锦银一行走访调研江苏华瑞时尚集团)

(罗锦银一行调研连云港校友企业、走访淮安校友)

编辑:程鹏
相关阅读
点击量排行
发稿排行
more
  • 排名
    用稿数
    稿件来源
  • 1
    43
    宣传部
  • 2
    43
    宣传部
  • 3
    43
    宣传部
  • 4
    43
    宣传部
  • 5
    43
    宣传部
  • 6
    43
    宣传部
专题聚焦
更多

阳光校区:武汉市江夏区阳光大道1号 邮政编码:430200 南湖校区:武汉市洪山区纺织路1号邮政编码:430073东湖校区:武汉市武昌区东湖梨园渔光村1号邮政编码:430077

武汉纺织大学版权所有 © 2018 Copyrights all reserved鄂ICP备15000386号-01 鄂公安网备42011102000704号